吉林省高职单招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二)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50分钟

已答人数:496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吉林省高职单招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电影《星际穿越》《流浪地球》和小说《三体》等多类型科幻作品的流行,科幻热潮开始在阅读市场上兴起,这也影响到了少年儿童阅读市场。

    B面对历史赋予的重任,不仅我们要认识到《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更要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有的放矢的态度”的迫切性。

    C今年以来,我市住建部门围绕改善民生为目标,高质量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努力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D由于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了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时最优秀的作品。

  • 2. “我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一句的主干是()  

    A我观潮登上海塘大堤。

    B我随着人群登上大堤。

    C人群登上大堤。

    D我登上大堤。

  • 3. 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拟人)

    B玫瑰用刺保卫芬芳,蜜蜂用刺保卫甜蜜。(拟人)

    C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比喻)

    D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拟人)

  •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老师要求此次作文的题目里含有“秋”字,如“秋风”“中秋”等。

    B每次施工的时候,我们都要反复讨论到底要不要把工地上的树移走?

    C刚走到村口,他就看见一幅写着:“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巨大标语。

    D一般人都认为:耳朵是用来听的;眼睛是用来看的;心是用来感受的。

  • 5. 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气氛诡异、场面热闹、待人热情

    B问题严重、要求严格、身体健康

    C增强体质、提高能力、改善水平

    D家境殷实、环境优美、处境堪忧

  • 6.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反问)

    B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比喻)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对比)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

  • 7.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B“班里发生的这件事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班主任严肃地说。

    C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画画呀,跳舞呀,听听歌呀。

    D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 8.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盼望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寒士,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虽流露出惆怅之情,但依然乐观进取。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人出行在外,思归而不得归,只能独自剪烛西窗,在巴山的夜雨中思念家乡。

    D“会挽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勾勒出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 9. 下列有关文化及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髫”指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而立”指人三十岁;“知天命”指人五十岁。

    B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如《左传》《资治通鉴》。

    C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著有《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等优秀童话作品。

    D“令郎、垂爱、赐教、高见”是敬辞;“家慈、舍弟、愚兄、拙见、鄙人”是谦辞。

  • 10. 选出对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A“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江东”,这首童谣唱的是吴用。

    B为了离开孤岛鲁滨逊砍倒一棵大杉木,制成了一只很像样的独木舟,这艘船比以前看到过的任何独木舟都大,独木舟因太大而没有下水。

    C利立浦特被两大危机所苦:一是国内党争激烈,一是国外强敌入侵的危险。一个党的鞋跟高些,另一个党的鞋跟低些。高跟党最合古法,皇帝却是低跟党。

    D保尔打算写一部小说,描写科托夫斯基的英勇的骑兵师,书名不用考虑就出来了:《暴风雨所诞生的》,加莉亚深切地同情保尔,积极主动地帮助他工作。

  • 11.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点明地域和季节,其中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空间上形容洞庭湖的广阔浩渺,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道理论证,论述了“自食其力”的重要性。

    D《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两句,写求学者之多和师道之严。

  • 12. 八年级五班同学设计了“二十四节气馆”,其中的知识介绍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你找出来()  

    A惊蛰节气,春雷响,冬眠动物渐渐苏醒。

    B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时节农作物开始饱满。

    C处暑是夏季的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D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 13. 下列句子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A赛事准备会议开始前,主持人说:“为了会议的顺利进行,请各位关闭手机,谢谢!”

    B小张在篮球比赛中遇到问题,向教练寻求帮助:“谢谢教练能尽绵薄之力帮助我!”

    C在羽毛球比赛中失利的小圆对本次比赛获胜的小雨说:“承让,承让!向您学习!”

    D老张对女儿的乒乓球教练说:“令爱能在这次乒乓球比赛中获奖,全仗您的教导!”

  • 14. 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面,语序不当)

    B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

    C老王和老李是我的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

    D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和“途径”搭配不当)

  • 15. 下面四个句子来自同学们的作文,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小区管理人员说:“防疫期间,建议家长禁止孩子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B地摊经济放开以来,我们小区窝在家里的人数比起放开以前减少了一倍。

    C通过“停课不停学”网络学习,培养了我们自觉参与、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D“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红火的一种网上销售形式,令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

  • 16. 羿善同学和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分享日常生活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A羿善自我介绍说:“我和大部分男生一样,喜欢打篮球,前两年还是豆蔻年华,今年已即将束发,正满怀信心地迎接中考。”

    B羿善提问“元宵习俗知多少”,小朋友纷纷抢答,有闹花灯、耍龙灯、包饺子、闹年鼓、土地庙集会、守岁等答案。

    C羿善告诉大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知识,至今还有鲜活的生命力,比如评价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可以说他“关爱苍生”,比如称受人尊敬的人物去世,可以说“仙逝”。

    D有一位小朋友问羿善“伯夷叔齐”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情况,羿善告诉他:“二哥伯夷和三弟叔齐都是古代的两位王子。”

  • 17. 科学进步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试错的过程。虽然有时会因科技欠发达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但若就此止步不前,无异于______。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讳疾忌医

    B舍本逐末

    C一叶障目

    D因噎废食

  • 18. 下列句子中,“且”字可译为“将近”的是()  

    A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

    B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C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

    D虽食,且不下咽。

  • 19.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A比喻

    B夸张

    C叠字

    D拟人

  • 20. 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是()  

    A曹操

    B王安石

    C韩愈

    D辛弃疾

  • 1. 空山新雨后,()。
  • 2. 众里寻他千百度,(),(),()。
  • 3. 少无适俗韵,()。
  • 4. 久在樊笼里,()。
  • 5. (),依依墟里烟。
  • 6. 大江东去,浪淘尽,()。
  • 7. (),()樯橹灰飞烟灭。
  • 8. 此情无计可消除,(),()。
  • 9.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10. 乱我心者,()。
  • ①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②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③“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三十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④“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⑤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
    ⑥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⑦树旁乱草中寒窣有声,原来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⑧“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⑨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⑩“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11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12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园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
    13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1.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的意思。(1)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喘着,很不理直气壮。
    理直气壮:()
    (2)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
    嗫嚅:()
  • 2. 选文第④段中括号中的句子中的“尽责任”指什么?
  • 3. 谈谈你对第⑥段中括号中词语的理解。
  • 4. 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
  • 5. 文章中写“我”与年轻人的对话有什么目的?
  •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结合词的内容,下列选项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了:了解,明白。

    B小楼昨夜又东风。小楼:指词人被俘后囚禁的住所。

    C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指故国的往事。

    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红颜,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 2. 下列对词中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为帝王的词人回首往事,百感交集,不忍直视春花秋月的美景。

    B“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沦为阶下囚的词人追忆南唐王朝,内心十分悲苦。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词人对国土更姓、江山易主及韶华易逝、青春不再不胜感慨。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借滚滚东逝的一江春水来形容自己哀愁的浩大和无尽。

  • 3.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是一曲痛彻心扉的哀歌,抒发了词人痛失江山的悔恨,表达了词人对故国深深的眷念之情。

    B全词以明快、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对比、拟人、设问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C词人通过对自然美景和华丽宫殿的描写,表达了对浪漫生活的向往,意境深远,感情真挚。

    D词人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下融为一体,彰显了自然永恒和人世沧桑的主题,宣泄了胸中的悲愁。

  • 1. 你的好友刘苓三年前搬家到了一个离你家乡很远的城市,你非常想念她,请给她写一封信,介绍一下自己这三年来的生活情况,并表达你对她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