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7月11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50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7月11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人体免疫系统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识别并消灭癌,也许免疫疗法最终将是治愈癌症的最佳方法。然而,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它迄今尚未奏效,肿瘤免疫学家多年来都在寻找原因。 在应对大多数血液中的入侵者时,免疫系统都表现良好。它发现病细胞,发起攻击并将之消灭。癌细胞也是一种病细胞——在人体内无法停止生长的突变细胞。那么,为什么普通感冒能够激发的免疫反应,却似乎无法发生在癌症上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免疫系统根本无法将癌细胞识别为外来或异己细胞,因为它与正常、健康的自体细胞过于相似。少数肿瘤免疫学家并不同意,他们固执地相信癌拥有某种本领,使它能够欺骗和逃避免疫系统的猎人。就在不久以前,这种观点还被大多数癌症专家认为是荒谬的;然而,近年来一系列重要的新发现,终于找到了阻止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癌的若干块缺失的拼图。 T细胞作为外来细胞的连环杀手,其存在和作用已经非常明确。这种免疫反应的特定点火开关,亦即通过识别患病或受感染细胞上独特的蛋白质指纹(抗原)而激活的T细胞上的受体,也已被确定。1984年,T细胞受体的发现及其随后的克隆,最终帮助确定了T细胞与其病原体靶标相互作用的方式。就像锁与钥匙一样,杀手T细胞的受体与其应当靶向并杀灭的抗原适配。正是通过这种锁和钥匙、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T细胞被激活并发生针对病细胞或异己细胞的免疫反应。不过,免疫系统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研究人员很快意识到,启动免疫反应需要不止一把钥匙。 随着激活T细胞所需的第二个信号的发现,人们开始真正破解免疫的秘密。人们一直在寻找另一个开始按钮。但出乎意料,研究者发现的不是油门,而是刹车。这个刹车名为CTLA-4,是一个检查点,可防止T细胞对自体细胞发起免疫进攻。癌利用这种内置于免疫反应中的刹车,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通过研发与刹车结合并阻断其作用的药物——某种抗体,科研人员阻断了T细胞的停滞,从而阻止癌细胞利用免疫抑制机制,让癌无法踩下免疫系统的刹车。 这一突破性发现促使研究人员重新思考并更加努力寻找其他检查点。第二个检查点也已经找到,即T细胞表面名为PD-1的抗原。在某些癌症中,肿瘤表面有一种与PD-1匹配的互补蛋白,简称PD-L1。研究人员猜测PD-1与PD-L1实际上是细胞之间更精确、更局部的秘密握手,通常出现在杀手T细胞和正常的自体细胞之间。癌细胞成功利用这一把戏骗过T细胞,免于被杀灭。研究人员希望能找到某种方法来阻止握手,继而破解癌细胞的生存把戏,这样免疫系统就可以杀死癌。 如果说CTLA-4是把门撬开了一道缝隙,那PD-1则是炸开了大门。突然之间,多年来肿瘤免疫疗法实验的失败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人们一直试图在拉紧手刹的情况下启动免疫系统。史上首次,人们似乎找到了松开手刹的方法。

    1. 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疫系统能够很好地应对普通感冒,却常常无法对癌症做出免疫反应

    B免疫系统无法识别癌细胞,仅是因为癌细胞与人体健康细胞过于相似。

    C人们发现,启动免疫反应的点火开关是与细胞上的抗原相适配的受体。

    D免疫系统具有不止一个抑制机制来限定杀手T细胞对攻击对象的选择。

  • 2. 下列词语中括号里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投(降);(降)低;(降)龙伏虎

    B记(载);装(载);千(载)难逢

    C(哄)骗;起(哄);(哄)堂大笑

    D(埋)没;(埋)怨;(埋)头苦干

  • 3.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离不开数以千计的科学家们(处心积虑)的科研工作。

    B来自科技界的政协委员,(兴高采烈)地参观了这个区的污水净化系统设施。

    C产品的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一定要千方百计地确保。

    D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秒想,真可谓(鬼斧神工)。

  •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注]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戴天山:山名,在今四川江油。

    1. 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 文艺是有深度的。这种深度就是通过特定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精神意蕴。历史上真正的文艺作品,都贯注了深挚的意蕴,透发出浓都的情感力量与理性深度。这种融合了情怀与精神的深度,在中国古典文艺的境界范畴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述。宗白华先生在论及中国古典意境时曾经说过:“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阐明了艺术意境的创造与深度追求的关系。
    不仅是中国文艺,人类任何文艺都是指向深度的。文艺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集中表现,从主体角度来说,是人类求真与向善本心的凝聚;它从现象上来看,是超越一般功利性的。因此,文艺最高的境界不是指向浅俗的感官愉悦,而是趋于深层的人生感悟与理想境致。清末学者王国维尝云,词以境界为最高,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里所说的境界也就是诗词中的意蕴与创境,毫无疑问,它是一种深度追求。从文化人类学的本质来说,文艺与审美乃是人类超越自身,争取人性解放的创造活动,它强烈地表达出人类在异化世界中对于自身本质的完善,对于特定时代自身因境的思索与解脱。(这种人生思考与追求)凝成了文艺的深度境界,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作品传承的依据。
    从文艺的接受角度来说,(深度是作品的激活之点)。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强调,艺术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那就无法感动别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与以情动人的力量,正是贯注着这种深度。我们可以说,作品的深度是作者人格精神所铸就,正是这种深度人格,凝缩了作者的人生感受,使得作者的心灵得以与接受者对话、交流,产生互动的效应,将作品的魅力化为感染人的力量,构成文艺作品的真善美价值。这样的话,文艺就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具有了与人类同悲欢共命运的境界。文艺从形式上来说,是个人的创作,但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创造活动,来社会意义的广运性却是不争的事实。
    文艺作品的深度表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与审美升华。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文艺有喜欢“瞒与骗”的恶劣传统,在清末民初文坛,产生了大量的侠义小说与风月小说,侵蚀着国民的精神。这种浅俗无聊自欺欺人的玩意儿,如今又在文艺领城,借助电子传媒,编织着虚幻的生活情境,迷幻着涉世不深的男女,使他(她)们沉溺于风花雪月与剑侠鬼怪一类镜像之中。否定深度,厌弃深度,称为当前文艺的时尚,这实际上是古老国民喜欢“腈与骗”恶劣心态的沉渣泛起。当前正是需要文艺家扬起思想的风帆,向着深度跋涉的时候,我们的文艺却过早地躲进自欺欺人的幻境中,用阿Q式的自慰来糊弄时代。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其发出抗争的时候了一一因为我们毕竟是一个有着追求文艺深度,创造灿烂人文精神传统的民族,是一个产生了屈原、陶渊明、杜甫、关汉卿、曹雪芹和鲁迅等一流文艺家的民族。

    2. 从第四段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 3. 第三段中,作者认为“深度是作品的激活之点”是指什么?
  • 1. 作为社会中的人要深刻地理解两重责任:一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就是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二是个人的责任,为社会做点什么,为他人做点什么,为自己做点什么。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是烙上了“社会”的烙印,是社会中的人,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都有责任。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600字以上。
  • 2. 方和圆似乎格格不入,都和谐地搭配成一枚精妙的铜钱;野草和鲜花似乎是宿敌,却共同装饰了绚丽的大地;繁星和黑夜似乎是冤家,却共同点缀了美丽的夜空…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往往就是如此奇妙!请以“奇妙的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章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 3.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以上古人对“大”与“小”关系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 云霓 丰子恺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注]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早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儿,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但后来得到一个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 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髻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 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幅《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画集《云霓》代序,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日作 (有删改) 【注】度:指华氏度。

    1. 文中括号处,“踏进”出现了三次,这种写法有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