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8月9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88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8月9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
    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
    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
    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
    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
    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
    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 ①      右耳、右视野的所闻所见总是传给左脑;左耳、左视野捕捉到的信息,则全部输入右脑:在左、右脑之间,有一条被称为“脑梁”的管道。 ②脑梁起到沟通左右脑的作用,使它们协调合作,维持大脑的正常运转。美国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的实验证明,人的“脑梁”一旦被阻断,右脑获得的图像信息便无法输送给左脑的语言职能部门。他曾在脑梁阻断者的左视野内放上螺母、螺栓,然后问:“这是什么?”回答是“不知道”。可是当问“这东两如何使用”时,患者便双手拿起螺母、螺栓,将它拧到一起, ③这项实验证明          
    ④右脑与左脑不同,还在于它的信息容量比左脑大得多。当今,计算机的能力之大令人惊叹。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容量最大已达100亿比特,如果将人脑记忆换算成比特,那么一个人的大脑每秒钟能接受10亿比特的信息。当然,人还有“忘却”这个特点,但是即使假如99%被忘掉,只有1%被记住,人的一生能记忆的信息量为10的16次方,仍高于计算机100万倍。
    ⑤人的记忆宛如一盘盘录像带,所有看型堕场景、所有听到的事情,都被无一疏漏地录下来。右脑,恰似一座能无限收藏录像带的巨型仓库。为了便于提取,给每盘带上依场景、情节的不同贴上标签,这便是左脑的功能之一语言的职责。
    右脑的记忆容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在那些只重视左脑开发的家庭、幼儿园、学校中,孩子们右脑“仓库的空地”,将会越来越大。

    2. 在第③段空白处应填入的一句是()。  

    A如果脑梁阻断,人便处于失语状态,仍具有认知能力。

    B如果脑梁阻断,人便处于无法用语言表述物体的状态,但仍能通过形象认出物体和了解它的使用方法。

    C脑梁一旦被阻断,人便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但仍能凭感觉了解事物的某些特点及其使用方法。

    D脑梁若被阻断,人便处于失语状态,就没有认知能力。

  • 3. 接在下面这句话后边,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悬念教学”相对于“平铺直叙法”“注入法”教学而言,______。  

    A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知识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B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生知识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

    C是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使学习知识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D是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习知识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

  • 阅读下文。

    茅盾 
    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 
    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童话。实在的呢,这排列得很整齐的依稀分为三层的火球,衬着黑魈魃的山峰的背景,无论如何,是会引起非人间的缥缈的思想的。
    但在白天看来,却就平凡得很。并排的五六个山峰,差不多高低,就只最西的一峰戴着一簇房子,其余的仅只有树;中间最大的一峰竟还有濯濯的一大块,像是癞子头上的疮疤。
    现在那照例的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
    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 
    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
    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啊!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傍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两三丈以外,便只见一片烟云——依然遮抹一切,只不是雾样的罢了。没有风。门前池中的残荷梗时时忽然急剧地动摇起来,接着便有红鲤鱼的活泼泼的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
    我不知道红鲤鱼的轨外行动是不是为了不堪沉闷的压迫?在我呢,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的后身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
    1928年12月14日

    1. 文章中的“雾”,有没有社会生活的寓意?如果有,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出这样的痕迹或暗示?
  • 2. 本文以“雾”为线索,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雾景的?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有的要略加改造)填入下面的框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我的树
    (俄)屠格涅夫
    我收到一位过去的大学同学的来信,他是一个有钱的地主,.一位贵族。他邀我到他庄园去。
    我知道,他老早有病,眼睛已瞎,肢体基本瘫痪,仅勉强能走动……我动身到他那儿去。
    在他广阔的公园里的一条林阴道上,我正好碰见他。他裹着皮大衣——而那时正是夏天,——面容憔悴,身体佝偻,头上边撑着草绿色的遮阳伞,坐在一辆不大的四轮车上,后面由两个穿着华丽的仆役制服的侍仆推着……
    “欢迎您”,他用阴沉的声音说道,“在我的祖传的土地上,在我的古树的浓阴覆盖下欢迎您!”
    在他的头上,一棵高大的千年槲树,展开着像大帐篷那样宽阔的枝叶。
    我于是想道:“噢,千年的大树,你听见了吗?一个半死不活的蛆虫,在你的躯干边蠕动,却在把你叫做自己的树呢!”
    然后,吹来一阵清风,穿过大树稠密的叶子,响起轻轻的沙沙声…我觉得好像古老的槲树正以善意的、轻轻的笑声,来回答我的思索,也回笑一个病人的自夸。

    3. 文中对“他”外貌衣着的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 1.  如今,人造“美女”在韩国盛行。割眼皮、增鼻骨、美发等整容活动在中国也开始流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给自己化妆,既是自我的美化,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但也有人反对这种违背本色、以“假我”来欺骗别人的做法。根据所给材料。以“化妆与本色”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 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窗,是瞭望的视点;窗,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窗,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
    以“窗”为感触点写一篇作文,鼓励选择较新的视角。
    要求:
    (1)文体不限。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 3. (作文) 一个雕刻家在细心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头部、肩膀都已雕刻成形,雕成了一个美丽的天使。 这时,一个小女孩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的?” 雕刻家回答:。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因为我是在用心雕刻。”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 云霓 丰子恺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注]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早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儿,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但后来得到一个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 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髻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 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幅《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画集《云霓》代序,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日作 (有删改) 【注】度:指华氏度。

    1.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云霓的消长引起了村民的心理变化,请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