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8月31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478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8月31日专为备考2024年大学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属于曹操的作品是()。  

    A《长歌行》

    B《短歌行》

    C《饮酒》

    D《兵车行》

  • 2. 侯方域在《马伶传》中说马伶为提高演技“乃走事昆山”,这里“昆山”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

    B借代

    C拟人

    D象征

  • 1.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耳矣!河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于:
    焉:
    凶:
    加:
    (2)这段文字在全文论证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梁惠王自认为“尽心”,为何却“民不加多”?  
  • 2.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树:
    谨:
    申:
    (2)将这段文字中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在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哪些实行王道仁政的主要措施?
    (5)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
    (6)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 1.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其中“艳羡”的意思是?
  • 2. 《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
  • 1. 题目:小议“嗟来之食”是否可吃要求:(1)必须写成议论文。
    (2)不少于800字。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悠悠岁月中,茫茫人海里,有多少人、多少事,常常会令我们或怦然心动,或沉思良久。
    请以《不该忘记的》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 (现代文)阅读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的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 2. 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这段文字是选取什么角度来刻画父亲形象的?
    (2)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3)在这段文字中,从哪几处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我”对父亲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