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综合知识》9月11日

考试总分:1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440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综合知识》9月11日专为备考2024年综合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慎用判断性的、情感性词语,避免出现倾向性的错误。可以适当以文学化的手法渲染事实发展的情节。

    A

    B

  • 2. 记者如果要在微博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所在新闻媒体已经播发过的。

    A

    B

  • 3. 在人物通讯报道中,媒体为了突出某个典型人物,允许存在着人为拔高的宣传做法。

    A

    B

  • 1. 社会舆论就是()对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议论和评价。

    A大众媒介

    B政府机关

    C社会大众

    D社会团体

  • 2. 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的作者是()。

    A王蒙

    B魏巍

    C莫应丰

    D姚雪垠

  • 3. 社会分层是保证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机制,人们的地位差别对于社会具有正向的功能。这个观点出于()。

    A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

    B职业分层理论

    C多元分层理论

    D马克思主义的阶层理论

  • 1.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革命的

    B民族的

    C科学的

    D大众的

  • 2. “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世界统一于物质”有充分的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上帝造物”的观点是错误的

  •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B遏制经济增长减速

    C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D尽早实现第一个百年计划,实现基本小康

  • 1. 前不久,上海世博会推出了“西藏活动周”,并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假如你是一名记者前往釆访并作系列报道,请就此写出一份采访提纲。
  • 2. EFP电子现场制作
  • 3. 请分析以下这条广播消息的材料特点。
    【标题】《“数字敦煌”工程让敦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留存》
    【导语】今天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最后一个子项目,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开放。数字敦煌工程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这一工程解决了游客欣赏与文物保护难以协调的矛盾,让敦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保存。本台记者XXX,XXX报道
    【正文】身穿彩衣的飞天从头顶优美地舞过,佛像表情细腻传神。造型独特,衣裳华丽鲜艳,看得真切逼真。这是游客张女士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虚拟漫游洞窟《梦幻佛宫》中体验到的一幕。
    【音响】“太逼真了,太逼真了,就像我刚才看到的20窟,进去以后就像我真的到了这个窟一样。”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展示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艺术,使游客在球幕影院身临其境地观看洞窟实景。之后,再适度地参观洞窟,达到文物保护和开放利用的双赢。
    【音响】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原来我就进洞,除了进洞,还是进洞,还是进洞,现在真佛也让大家看,数字佛也让大家看,既是为了保护文物,又让它永续地保存下去。”近年来,随着游客激增带来的压力,如何让敦煌文物得以更好地保存,成为摆在研究人员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2003年初,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联名其他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最终促成了总投资3.4亿元的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其中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实现莫髙窟文化的数字化。
    【音响】敦煌研究院教学中心主任吴建研究员:“我们的目的呢,就是让数字敦煌这样的一个展示形式,向世界人民展示敦煌艺术的伟大魅力。”十多年来,敦煌研究院通过全景式高清数字化釆集和计算机二维三维合成的方式,全方位记录,展示洞窟所有信息。目前已经完成了60个洞窟的高清数字化采集工作,拍摄图片50多万张。预计到今年年底,可以完成莫高窟A类洞窟的高清釆集工作。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更髙效的配置。莫高窟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由30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数字敦煌工程改变了文物退化的不可逆转性,使文物永续留存或成为现实。
    【音响】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我们有很大的责任保护好它,研究透它,把敦煌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材料来源: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青少广播《咨询在线》,2014年8月1日首播,时长3分04秒。该广播消息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 1. 《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该对报道内容的真实和准确负责。这一规定包含哪些要求?请结合实际分析当前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 2. 试论述信息传播网络化、数字化对新闻工作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你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建议。
  • 3.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否可以协调,结合最近几年的广播电视现象,论述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