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10月26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58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10月26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是()。

    A李清照

    B欧阳修

    C柳永

    D苏轼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
    在当代中国人的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所有的滋味中,鲜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的。
    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少。《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一种滋味。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咸。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一起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一种只可意会的表述。
    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特别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当时人们认为味精在烹调中只是起到一定的增味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索性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功过并存。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千菜一味共性化倾向,恰恰是烹饪和品味的大忌,审美的火敌。
    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尽管在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

    2.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

    B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

    C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D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宓子贱为单父①宰⑦,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③错④饵,迎而吸之者,阳桥⑤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⑥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选自《说苑》)
    【注】①单父:古地名。②宰:春秋时把卿大夫所属私邑的长官称为“宰”。③纶:钓鱼用的粗丝线。④错:同“措”,放置。⑤阳桥:鱼名。⑥鲂:鱼名。

    3. “若存若亡”应该解释为()。  

    A像生存又像死亡

    B若隐若现

    C像要上钩又像不上钩

    D好像有又像没有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红缨
    张晓华
    红缨在农村经常可见,它最重要的用途是装饰高骡大马。
    红缨的构造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把麻劈成缕缕细丝,染成红色,剪裁整齐,扎成大把、小把就行了。小把的叫红缨花,大把的叫火把花。在骡、马的鞍子上、扇尾上,栽上一朵红缨花,额头上扎上一炬火把形的红缨絮,像火红的榴花,像一片朝霞。它是美的象征。
    骡、马头上扎一朵红缨,在行进中,眼前似乎燃烧着一团火。它能热了马的心,提起骡的神,使它们越走越带劲,越走越精神。它是军列前边迎风招展的“旗帜”。
    当骡、马行进在大道、公路上,自行车、拖拉机、汽车川流不息,熙熙攘攘,这时它们头上的红缨来回摆动,可以分散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避免受惊发生意外。它是定神静心的“安神丸”。
    烈日炎炎的盛夏,潮湿闷热的秋天,那苍蝇、蚊子,讨厌的小昆虫,时常封锁道路,在骡、马的眼前飞来舞去。这时那红缨随着牲口的头来回摆动,上下左右驱赶着,扑打着这些小玩意儿,保护它的主人不受其害。它是一把理想的“扇子”。
    当人们光景富裕,日子红火时,为了图个喜庆,总要把那高骡大马打扮一番,所以红缨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它是一朵“富”字花。
    红缨,虽然很普通,但是它却象征了我们这个黄金时代,象征了当代农民的富丽年华。

    1. 本文在立意上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 过故人庄①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②,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③。
    开轩面场圃④,把酒话桑麻⑤。
    待到重阳日⑥,还来就菊花⑦。
    ①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今湖北樊市)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②[故人]老朋友,具,准备,黍,黄米。
    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连结在一起。郭,古代城分内城外城,外城叫郭,这两句意思是:村边绿树环绕,城外青山相连。
    ④[开轩面场圃]开轩,开窗。轩,窗户。面,面对着。场圃,场院,菜园。
    ⑤[把酒话桑麻]把酒,端起酒杯。话桑麻,谈论农事。
    ⑥[重阳日]即重阳节,阳历九月九日。
    ⑦[就菊花]就,接近,这里指赏萄。

    2. 这首诗语言质朴清新,几乎全是口语,但读来意味深长,真切动人,为什么?  
  • 荷花淀①
    孙 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②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③,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④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⑤。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①选自《白洋淀纪事》,经作者同意,略有改动。白洋淀是河北省中部的一个大湖,荷花淀是其中的一部分。 ②[苇眉子]也叫“席篾儿”。把苇茎劈成又长又细的篾条,供编苇席用 ③[虾篓]把许多小篓子用绳系着,里面放些食饵,沉在水里,用来捕虾。这种篓子叫“虾篓" ④[吮]念 shǔn. ⑤[地区队]党领导下的当地人民武装队伍。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①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得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②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
    ①[打点(dǎ dian]收拾,准备(礼物、行装等)。 ②[慌]这里是高兴的意思。
    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①上面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②。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③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④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一一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①[影壁]正对房院大门的墙壁,又称照壁,有的建在大门外,有的在门里,像屏风一样 ②[梭鱼]也叫“梭子鱼"。头是尖的,像织布的梭子。 ③[奔]念 bèn. ④[荷花箭)指荷花的花苞,像箭头一样顶在花梗上.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①,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得很。”
    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为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撅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②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③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④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⑤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⑥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1945年于延安 ①[泗(qiú)]游水 ②[横]念 hèng. ③[凫(fú)水)游水 ④[水式]游水的本领。 ⑤[打冰夹鱼)打开冰来捞底下的鱼。 ⑥[冰船)也叫“冰排子"或者“冰床”,一种在冰上行驶的木制的交通工具。  

    3. 分析下列一段文字的修辞特点。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 1. (作文)  光阴的故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地那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曰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根据材料,展开联想,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窗,是瞭望的视点;窗,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窗,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
    以“窗”为感触点写一篇作文,鼓励选择较新的视角。
    要求:
    (1)文体不限。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 3. 作为社会中的人要深刻地理解两重责任:一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就是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二是个人的责任,为社会做点什么,为他人做点什么,为自己做点什么。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是烙上了“社会”的烙印,是社会中的人,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都有责任。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600字以上。
  • 云霓 丰子恺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注]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早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儿,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但后来得到一个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 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髻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 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幅《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画集《云霓》代序,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日作 (有删改) 【注】度:指华氏度。

    1. 文章开头第二段对大旱场景进行了描写,试分析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