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11月15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85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11月15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______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②近几年我国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使我们有可能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______。
    ③每天赛季开始之前,足球队有关人员都要______欧洲各国,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请外援。  

    A误解、甄别、周游 

    B曲解、鉴别、漫游

    C误解、鉴别、漫游 

    D曲解、甄别、周游

  • 阅读下文。

    茅盾 
    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 
    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童话。实在的呢,这排列得很整齐的依稀分为三层的火球,衬着黑魈魃的山峰的背景,无论如何,是会引起非人间的缥缈的思想的。
    但在白天看来,却就平凡得很。并排的五六个山峰,差不多高低,就只最西的一峰戴着一簇房子,其余的仅只有树;中间最大的一峰竟还有濯濯的一大块,像是癞子头上的疮疤。
    现在那照例的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
    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 
    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
    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啊!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傍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两三丈以外,便只见一片烟云——依然遮抹一切,只不是雾样的罢了。没有风。门前池中的残荷梗时时忽然急剧地动摇起来,接着便有红鲤鱼的活泼泼的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
    我不知道红鲤鱼的轨外行动是不是为了不堪沉闷的压迫?在我呢,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的后身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
    1928年12月14日

    2. 对文章对照手法的理解,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用寒风和冰雪来反衬作者对雾的厌恶和诅咒。 

    B用疾风大雨来反衬作者对牛毛雨的不耐烦情绪。

    C用牛毛雨来突出对疾风大雨的呼唤。

    D用对雾的诅咒来突出寒风冰雪刺激人们的作用。

  • 3. 对下面一段文字层次的划分和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没有文学曾经不可想象。②然而在今天的金钱饥渴的时代里,人们至少是暂时地不需要“诗”了。③文学固可在新的社会形态里调整方位,但是文学于往昔的显赫,看来是重振无计了。④然而文学“前方”的困顿又是否会造成“后方”的困顿呢?⑤文学评论理论队伍历来是素质最高、实力最强、阵容最为庞大的一支。⑥今天乃至以后,他们在整体上是否也会随之而面临尴尬呢?⑦大量的文学理论评论期刊,在好不容易熬过了92年之后,在岁末之际纷纷举起改头换面甚至改换门庭的旗号。⑧在这个问题上,放到人格品质的意识去确定,我以为是不尽合理的。

    A由当今生活的发展,写到文学创作的萧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由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萧条,写到不是个人品质的原因。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由社会生活的发展促使文学作品显赫地位的下降,写到必然引发文学评论显赫地位的下降。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由文学作品显赫地位的下降,进而引导文学评论显赫地位的下降,写到共同原因是社会生活的发展。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红缨
    张晓华
    红缨在农村经常可见,它最重要的用途是装饰高骡大马。
    红缨的构造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把麻劈成缕缕细丝,染成红色,剪裁整齐,扎成大把、小把就行了。小把的叫红缨花,大把的叫火把花。在骡、马的鞍子上、扇尾上,栽上一朵红缨花,额头上扎上一炬火把形的红缨絮,像火红的榴花,像一片朝霞。它是美的象征。
    骡、马头上扎一朵红缨,在行进中,眼前似乎燃烧着一团火。它能热了马的心,提起骡的神,使它们越走越带劲,越走越精神。它是军列前边迎风招展的“旗帜”。
    当骡、马行进在大道、公路上,自行车、拖拉机、汽车川流不息,熙熙攘攘,这时它们头上的红缨来回摆动,可以分散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避免受惊发生意外。它是定神静心的“安神丸”。
    烈日炎炎的盛夏,潮湿闷热的秋天,那苍蝇、蚊子,讨厌的小昆虫,时常封锁道路,在骡、马的眼前飞来舞去。这时那红缨随着牲口的头来回摆动,上下左右驱赶着,扑打着这些小玩意儿,保护它的主人不受其害。它是一把理想的“扇子”。
    当人们光景富裕,日子红火时,为了图个喜庆,总要把那高骡大马打扮一番,所以红缨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它是一朵“富”字花。
    红缨,虽然很普通,但是它却象征了我们这个黄金时代,象征了当代农民的富丽年华。

    2. 本文在立意上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日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晩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 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 日:“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3. 作者认为王羲之书法艺术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原句)  
  • 1. 方和圆似乎格格不入,都和谐地搭配成一枚精妙的铜钱;野草和鲜花似乎是宿敌,却共同装饰了绚丽的大地;繁星和黑夜似乎是冤家,却共同点缀了美丽的夜空…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往往就是如此奇妙!请以“奇妙的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章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时下有不少人很舍得花时间、花钱物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极力为之,却忘了透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
    请你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 3.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 云霓 丰子恺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注]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早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铜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儿,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水。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但后来得到一个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 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髻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 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飘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再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幅《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状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画集《云霓》代序,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日作 (有删改) 【注】度:指华氏度。

    1.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云霓的消长引起了村民的心理变化,请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