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每日一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笔试)》5月15日

考试总分:1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84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2年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每日一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笔试)》5月15日专为备考2022年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笔试)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重音就是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及思想感情的词语?( )

    A

    B

  • 2. 语音是用听觉可以自然区分的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

    A

    B

  • 3. 播音的地位:播音和主持在广播电视节目传播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

    A

    B

  • 1. 文艺类文稿播读的总体要求不包括()。

    A不喧宾夺主、模糊含混

    B语言应具有讲述性、议论性

    C要避免、冷漠或自我陶醉的现象

    D要与素材中的画面、语言、音乐、效果基调统一

  • 2. 下列词中哪一组词需要变调?()

    A报告

    B东方

    C领导

    D窗户

  • 3. 以下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全部读作轻声的是()。

    A秘书大夫窗户剪子

    B丫头经验工人唠叨

    C勤快春天眼睛意思

    D庄稼明白关心衣服

  • 1. 确定停连的位置可以从下面哪些方面入手()。

    A准确理解语句的意思

    B正确分析语句的结构

    C恰当体会情景神态

    D合理处置标点符号

  • 2. 口腔控制要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明确声音发出路线和字音着力位置

    B气托声、声传情

    C唇舌灵活,力量集中

    D打开口腔

  • 3. 播音主持工作的作用有()。

    A传达感情,形象具体生动,吸引感染受众,具有鼓舞、教育、激励作用

    B传达信息,体现态度,提示语义内涵,表明思想实质,具有了解和认识社会的作用

    C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D规范美化语言,建设语言文明,具有语言表达的审美示范作用

  • 1. 节奏的类型及运用节奏的方法?
  • 2. 简述广播电视串联语的功能。并就其中一项谈你的认识?
  • 3. 播音表达必须是建立在对内容有()的基础上的诚挚的表达
  • 1.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请论述播音主持应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不少于600字)
  • 2. 请以“播音员主持人如何坚守社会责任”为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 3. 参考所给材料写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报三起虚假失实报道查处情况关于中国新闻网等媒体虚假失实报道查处情况的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报刊主管单位,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近年来,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新闻单位不断规范新闻采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有少数媒体和记者对新闻线索和网络信息不深入核实,刊发虚假失实报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现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几起媒体虚假失实报道的调查及处理情况通报如下:①中国新闻网关于深圳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的报道核查处理情况。2013年3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记者的报道《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报道称,在深圳打工的90后某女孩单膝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并配发了新闻图片。经查,该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中国新闻社记者收到“深圳90后女孩喂乞丐”的社会来稿后,未深入采访核实就将稿件和图片编发后上传至中国新闻网,并署名记者采写、摄影,加上编辑审核和把关不严,致使虚假报道在网站刊发,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近日,中国新闻社已对当事记者、网站当日值班责任人等做出处理,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来稿审核等内部采编流程管理。②《中华工商时报》关于天然气将大幅涨价的报道核查处理情况。2013年3月25日,《中华工商时报》刊登该报记者的报道《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踏上“最后一公里”》。报道称,“从4月起,我国天然气价格将进行大幅度上涨,其各地零售终端价格将达到3元?3.5元/立方米区位,进而逼向4元大关3月27日,有关部门公开辟谣。经查,记者仅采访了有关机构及专家,未向国家权威部门核实,报社把关不严,致使报道关键信息失实,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近曰,《中华工商时报》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已对该报总编辑、值班编委、当事记者等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中华工商时报社已开展内部整顿,查堵漏洞,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加强从业人员教育,规范采编行为。③《信息日报》关于流浪汉因拆迁变富翁的报道核查处理情况。2013年4月7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的报道《流浪9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道称,温州某男子在外乞讨流浪9年染病被江西萍乡救助站人员救助并送回家乡后被告知,因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700佘万元的土地补偿金。经核查,该报道中当事人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等关键信息系救助站人员转述他人的说法,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近日,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已责成信息日报社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并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严防刊载不实新闻。信息日报社已对当事记者、当班编辑、值班主任、值班总编等相关责任人作出了处理。以上虚假失实报道刊发后,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全国各新闻单位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要按照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工作的意见》、新闻出版总署《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等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采访、编辑、审核、刊发等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强化终审责任,不得刊发、转载未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和网络信息,除出于国家安全、保密等特殊原因外不得使用权威人士、有关人士、消息人士等概念模糊新闻消息来源。新闻采编人员要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深入新闻现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准确。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各新闻单位主管主办单位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主管主办单位管理职责,及时严肃处理严重虚假失实报道并公开通报,进一步在全社会提升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公信力。结合总局的这一通报内容,如何看待这三起虚假事实报道,试以“新闻报道与媒体的公信力”为题目,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