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比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乡愁虽然有,但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的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渴望奔赴战场,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望。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家国情怀,已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有删改)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张载的名言,在对其进行简单诠释之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文章第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C. 作者以《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 文章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726****70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6945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726****70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6946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其他学者关于“劳动教育目标”的观点,是将它作为论据,以便有力地论证“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B.选文第三段谈到了“有的高职院校”的片面做法,这是用例证法证明一些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需要做得更全面。 C.选文指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依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是为了证明在劳动价值观教育中强化劳动平等观念的重要性。 D.选文在总体上是总分式论证结构。后三段是并列式结构,论述了高职教育应该在三个环节中实施劳动价值观教育。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对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艾青的诗句引出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C.第四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谈古论今,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条理清晰地论证了青年应永葆家国情怀、保持奋斗精神。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张载的名言,在对其进行简单诠释之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C.作者以《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文章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段提出了教育之动向的论题,为下文对教育的新生进一步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五至七段从“教学做合一”,行与知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在于注重知行合一。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D.文章尾段号召读者既不要法古,也不要复兴,而是要努力开辟创造,这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作家、艺术家的功能及美学理论方面分别论证,指出艺术创作要重视家国情怀 B.文章第二至五段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两个美学理论,并重点分析兴寄论的实用性 C.文章运用引证法论证兴寄的来历,并举例证明兴寄论往往用来否定过娱论 D.文章在论证中兼顾历史与现实,其中对诗言志内涵的解读,可以说是层层深入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传统的观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古代圣人才智超人,却还能虚心地求师学习,这也是他们越来越圣明的原因。 C.“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结果各异。 D.士大夫中地位低的认为从师学习是羞耻的事,地位高的则认为是近乎谄媚的事。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