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招专升本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1141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专升本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作品中,采用夸张手法渲染叙事,喜剧故事中浸染着悲剧色彩的是()

    A宗璞《哭小弟》

    B狄更斯《双城记》

    C鲁迅《风波》

    D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 2. 《麦琪的礼物》一文中,“麦琪的礼物”的象征意义是()

    A指西方圣诞节馈赠的礼物

    B指年轻夫妇德拉和吉姆所购买的表链和梳子

    C指主人公的真挚情感及他们的美好心灵

    D指节日互赠礼品的风俗

  • 3. 《麦琪的礼物》中的男主人公是()

    A吉姆

    B德拉

    C米龙老爹

    D姚纳

  • 4. 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是()的小说代表作。

    A欧·亨利

    B茅盾

    C孙犁

    D契诃夫

  • 5. 德拉这一人物形象出自()

    A《米龙老爹》

    B《苦恼》

    C《麦琪的礼物》

    D《羊脂球》

  • 6. 以“含泪的微笑”的写作风格著称的美国小说家是()

    A马克·吐温

    B杰克·伦敦

    C海明威

    D欧·亨利

  • 7. 下列小说属于欧·亨利的是()

    A《项链》

    B《变色龙》

    C《最后的常春藤叶》

    D《米龙老爹》

  • 8. 欧·享利的主要文学成就是()

    A杂文

    B诗歌

    C散文

    D短篇小说

  • 9. 小说家欧·亨利是()

    A法国作家

    B俄国作家

    C英国作家

    D美国作家

  • 10. 小说《苦恼》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展示了“人与马”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又构成了()

    A对比关系

    B类比关系

    C象征关系

    D层递关系

  • 11. “孟尝君客我”中,“客”的用法是

    A使动用法

    B意动用法

    C名词作状语

    D名词作动词

  •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 13. 下列句子中,与“吾何以传女曹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载齐侯以免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14.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与士(耽)——耽:沉溺

    B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使:使臣

    C大(类)女郎也——类:像

    D(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但:但是

  • 15.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后王(斟酌)焉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 16. 下列句子中,对应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勖)尔植,督尔获--勖:勉励

    B亟请于武公--亟:急忙,仓促

    C纵一苇之所如--如:往

    D功施到今--施:延续

  • 17. 下下列句子中,“树”的意义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中的“树”完全不同的是

    A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B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树之榛栗

  • 18.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字的词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吾(与)点也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蹇叔之子(与)师

    D(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19. 下列加括号的字,与“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中的“乳”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1. 《苦恼》将“人与人”和“()”的关系进行对比,反映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
  • 2. 《一个小官员之死》的作者是()
  • 3. 小说《苦恼》的主人公是()
  • 4. 小说《苦恼》的作者是()国的()
  • 5. 小说《苦恼》写主人公的痛苦无处诉说,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
  • 6. 名篇名句默写。(),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 7. 名篇名句默写。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 8. 名篇名句默写。我用残损的手掌/()
  • 9. 名篇名句默写。我自从重见天光,(),(),燃到了这般模样!
  • 10. 名篇名句默写。(),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 1. 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三位短篇小说家,三人合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A

    B

  • 2. 《一个小官员之死》《第六病室》《变色龙》《三姊妹》都是契诃夫的小说代表作。()

    A

    B

  • 3. 《苦恼》中,车夫姚纳的真正苦恼在于生活艰苦。

    A

    B

  • 4.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分别是《威尼斯商人》《麦克白》《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A

    B

  • 5. 《苦恼》将“人与人”和“人与马”的关系做了对比,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冷漠。()

    A

    B

  • 6. 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描写方法是渲染。()

    A

    B

  • 7. 插叙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优点是首尾圆合,来龙去脉清晰。()

    A

    B

  • 8. 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式。“……者,……也”是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A

    B

  • 9. 《米龙老爹》开头采用的主要叙述方式是顺叙。()

    A

    B

  • 10. 《米龙老爹》在叙述人称上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交互使用的方法,()

    A

    B

  • 1.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 2.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 3.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 4.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 5.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 6.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 7.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 8. 翻译括号中的句子。于败堵从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 1. 词语解释。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栉沐。
    栉沐:
  • 2. 词语解释。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 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挑唆。
    不防头:
  • 3. 词语解释。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
    造次:
  • 4. 词语解释。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
    沉心:
  • 5. 词语解释。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你们才不劝不成?
    酿:
    弑:
  • 6. 词语解释。假若我一时竟别有大故,他们还不知何等悲感呢!
    大故:
  • 7. 词语解释。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赶着上来,恳求夺劝。
    不祥:
  • 1. 简析《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
  • 2. 简析《麦琪的礼物》的艺术特色。
  • 3. 《苦恼》一文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垓下之围》节选,有删改)
    请回答:
    (1)“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体现了司马迁对项羽怎样的态度?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第一段文字暗示了项羽怎样的处境?
    (3)“虞兮悲歌”作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体现了《史记》人物传记的哪些突出特点?有什么作用?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
    请回答: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标题“察传”是什么意思?
    (3)文中哪几句话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了文章的观点?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注】,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早谷,以佐稻梁。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梅曾亮《记棚民事》,有删改)
    【注】行状:记述死者家世、籍贯及生平事迹的文字。
    请回答:
    (1)第一段中,董文恪认为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说“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开垦荒山“利”与“害”的具体内容。
    (3)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 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清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有删改)
    (1)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2)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时为什么提及日本风味的“草饼”?这样写的作用是
    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描写故乡的野菜的?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渐渐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有删改)
    (1)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文章第五自然段写出远古春天天空的哪三个特点?
    (3)这篇文章的文眼是哪句话?这句话是怎样表现主题的?
    答案:(1)比喻、拟人、排比。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春天的生机盎然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让人更加深切地领略到春天的动感画面,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春景的渴盼。(2)写出远古春天天空的三个特点:蔚蓝、澄净、空旷。
    (3)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②在结构上,这句话如一条丝线将其他文字巧妙串联起来,使文章达到了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在内容上,这句话既领起了对过去春天曾经有过的各种美景的描绘,同时也强调了这些春天美景属于过去,呼应了“怀古”主题,进而表现了对远古春天的怀念之情。
    解析: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废园外
    巴金
    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习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有删改)
    (1)文章主要描绘了“废园”的景象,但作者为什么却以“废园外”为题?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加以探究。
    (2)作品中对“绿叶”“红花”的描绘是独具匠心的。试加以阐释。
    (3)文章倒数第二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连用三个问句,作用是什么?
  • 1.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本词作者和苏轼并称什么?
    (2)词中哪几句是通过动作描写抒情的?
    (3)“江南游子”是指谁?
    (4)“玉簪螺髻”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1)请找出本诗中的象征意象并说明其寓意。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 1.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我国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标语。然而在我们身 边,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图书馆内随便占座;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行人、非机 动车闯红灯;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
    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