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1月13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281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1月13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安慰、揉腿、喂饭、伸手去接呕(ǒu)吐物……这些举动,常常发生在航班上”括号里的注音是正确的。()  

    A

    B

  • 2. “老骥伏枥”源自曹操的诗歌《龟虽寿》。()  

    A

    B

  • 1. 下列加横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击(jū)     瓦(lì)    乱(péng)   小儿(chú)

    B(jīn)     (fěn)河  息(zhì)    一盐(cuō)

    C(zhōu)    痛(jiǎo)   啬(lìn)    好(shì)

    D车(sāi)     责(sè)    边(sài)    仿(fú)

  • 2.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采用的抒情方式是()  

    A直抒胸臆

    B借景抒情

    C借典故抒情

    D借议论抒情

  • 1. 下列人物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有()  

    A孟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 2. 下列名句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C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惶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①她在天文学家集会上的表演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与会者和着威廉斯的歌声一起尽情欢唱,并且跃上座椅翩翩起舞。威廉斯说:“作为天文学家,你必须具有幻想和好奇心。”其实何止是天文学家,不具有幻想和好奇心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为有创意的科学家。有创意的科学家和优秀的艺术家具有相同的气质——反传统,求新求异。
    ②不仅物理学是美丽的,数学也是非常美丽的。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艺术家就发现了人体的曲线美。现代派的雕塑家和画家以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在毕加索晚期作品中频频出现的“怪异”人像——两个鼻子、三只眼睛等,据说其灵感来自数学中超越现实三维空间的抽象高维空间。数学家以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之千变万化、奇幻迷离,使艺术家也叹为观止。
    ③科学追求真理,(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真正的科学家都懂得:真理是简单的,而且越是深层次的,适用范围越是普遍的,真理就越简单。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
    ④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常人往往认为是苦,其实他们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科学家在顿悟和突破后往往获得极大的快感——享受前人从未见过的瑰丽美景。
    ⑤希望经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通力合作,使科学的瑰丽美景能为更多人所共享。
    ⑥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

    1. 第④段中,作者说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谈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 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体会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有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
    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2. 第⑥段说“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为什么不能欣赏呢?
  • 1. 天台四万八千丈,()。
  • 2. 盘飧市远无兼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