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测试习题及答案

考试总分:134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1209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测试习题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当了两年的局长,却没于过一件实事,这次被免职,实在是众望所归

    B由于患有帕金森症,他两只手经常会情不自禁的抖动,这对他来说真是痛苦的事。 

    C她走起路来故意让皮鞋踩出“咔咔”的响声,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D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顿时使大家的发言积极起来。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他领导的科研小组研制出的新产品,为节能作出了重大贡献

    C从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三者中,义理应当是灵魂,是统帅

    D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 3.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可以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A这粒扣子在草丛中被偶然(偶尔)发现,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

    B由于精神过分(过度)紧张,他在比赛中失利了,没能实现捧杯的梦想。 

    C类似的事情不止(不只)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D班长与团支书一起合计(核计)着春游的事儿,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

  • 4.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装潢、决择、殚精竭力、殉私舞弊 

    B融洽、流览、提纲挈领、寸草春辉 

    C赡养、诙谐、汪洋恣肆、史无前例 

    D严峻、部置、旁征博引、励精图治

  • 5.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睚眦必报、耳濡目染、恪守不渝、鸣金收兵

    B目不暇接、残羹冷炙、芳草萋萋、休戚相关

    C不堪之论、姹紫焉红、亲密无间、礼尚往来

    D毁誉参半、诲人不倦、疾风劲草、危如累卵

  • 6. 在我的家里,()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  

    A珍藏

    B保存

    C收藏

    D保藏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
    在当代中国人的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在所有的滋味中,鲜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的。
    关于“鲜”,《辞源》的主要解释是:生鱼,新鲜,野兽,洁.善,古民族名,少。《汉语大词典》的主要解释是:泛指鱼类,活鱼;以鲜鱼做的鱼脍;新宰杀的鸟兽肉;新鲜食物;新鲜;味美。可见“鲜”字在规范的解释中,从未被认为是一种滋味。中国古人对味的归纳是甜、酸、苦、辣、咸。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当然,“鲜”更不是当今人们所附会理解的那种将新鲜的鱼和羊放一起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在严格的概念意义上,“鲜”始终没有进入味的类型之中,充其量也只是对美味或风味的一种泛指,一种只可意会的表述。
    对“鲜”的理解上的变化,出现在近代。特别是上世纪初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当时人们认为味精在烹调中只是起到一定的增味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可是时间一长,人们就索性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功过并存。对鲜味的确定性追求,既带来了烹饪的发展和人们饮食口味的改善,也使原本众多的美味有被“鲜味化”,同质化的危险。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损伤了自然的天生丽质,它所带来的千菜一味共性化倾向,恰恰是烹饪和品味的大忌,审美的火敌。
    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的千姿百态的美味的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尽管在当今的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的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的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的田园风味了。

    1. 根据文意,属于“中国传统的五味中没有鲜”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鲜”和“五味”相比,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和只可意会的味型。

    B在一些人看来,“鲜”就是将新鲜的鱼和羊一同进行烹调后产生的滋味。

    C从“鲜”的定义看,“鲜”最初主要泛指鱼类和新鲜,从未被作为一种味道。

    D在中国人的味觉感受中,“鲜”被用来泛指或描述食物所具有的美味或风味。

  • 2.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甜、酸、苦、辣、咸“五味”是中国古人对滋味进行的归纳,而“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的归纳。

    B人们对“鲜”的认识出现在近代,从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的上世纪初起,“鲜”就成为了当代人的美食追求。

    C味精具有增味作用,后来人们就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D味精在烹调中可起到增味的作用,即强化食物原来的风味,使食物原来的味道“鲜味化”,从而成为美味。

  • 3. 依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五味中不包括“鲜”,反映了农耕时代的中国古人与当代人在美食上的不同追求:崇尚自然,讲究本味。

    B原本只是泛指美味.只可意会的“鲜”成为了一种具体的味型,说明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的感觉能力。

    C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改善了人们的口味,随着其用途的不断扩大和强化,将使众口不再难调。

    D味精的出现和使用,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超越和由此而获得的进步,都必然同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 4. 对于“味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保存了自然的天生丽质,但它会带来千菜一味共性化倾向。

    B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

    C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

    D人们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 (文言文)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1. 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文字的大意。
  • 2. 光武帝寻访严光的原因有哪些?
  • 3. 严子陵“以足加帝腹上”,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在严子陵辞官归隐后,后人是怎样纪念他的?
  •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 开头两句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三、四两句,一个弃”字,表现了孟浩然怎样的感情。
  • 2. 五、六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最后两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1. (作文)  光阴的故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地那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曰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根据材料,展开联想,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