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1月18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86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1月18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中职)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师说》的作者是元代文学家韩愈。  

    A

    B

  • 2. 科学小品文一般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属议论文范畴。  

    A

    B

  • 1. “其”作指示代词的一句是

    A臣从其计

    B秦王恐其破璧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①月色是一把寒刀,森森闪着冷芒。 ②有时候,月色的善良温和像一个婉致的少女,而如今,我坐在荒凉而空茫的城垛上,孤零零地坐着,月色便仿佛一个年老的海盗,虽退守到砖墙的角落,他的眼睛犹青青地闪着光,手里还握着年轻时砍钝了的水手刀。 ③那把水手刀,长久以来,在草地上四处游动,把我的胸腹剖开,冷漠的月色夹着旧的城池猛然涌进我的胸臆,这时即使我静坐着,也不如月亮刚升起时那么安稳了。 ④已经很夜很夜了,晚雾从地底慢慢地蒸腾上来,渐渐把树、砖墙、古炮,最后把坐在城上最高处的我也吞没了。 ⑤来这个城要经过一个渡津,因为它被三面的海温柔地拥抱着,展延到远方的柏油公路在渡津口戛然而止。 ⑥我没有赶上最后一班轮渡,我到时,汽轮船刚刚开出港埠。我只好沿着海河的岸边漫步,看汽轮船打起美丽的碎花,细细的观光客笑声也在水面上流动着。一位瘦削的老人用一条小小的竹筏将我渡过海去。 ⑦远远地看见城墙了,夕阳正好垂挂在护城树的树头上,夕阳的橘、晚天的红、树的郁绿,交杂着城墙暗淡的砖色,成为一幅很有中国风情的剪纸画。 ⑧迎头,是沈葆桢的半身铜像,刻写着他在台湾海防史上的不朽证言。在日本侵略台湾的紧急中,他以一年十一个月的短时间,建造了这个“使海口不得停泊兵船,而郡城可守”的城池,这个城与炮台,便成为今天台湾仅存的历史炮台了。 ⑨在月色下看沈葆桢的铜塑,明暗曲折,竟可以从线条中体会出他的识见与毅力,那是无可取代的威壮与魄大了。我想到,我们永远无法仰见这些壮士的面容,但是我们随时可以见到他们的重现,我们走入民间,到处都有关云长的绘像,浓正的长眉,丹凤的亮眼,紫红色的面孔,写在脸上不可侵犯的正气,如果我们把关公的五绺长髯去掉,相信就是壮士们的写生了,他们用生命的狂歌,为中国的历史写下“忠义”两字。 ⑩月刀下的沈葆桢也有一股关云长的神气浮凸出来,事实上,他们的形体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不为他塑像,后人如我,也能体会到他们在与强权抗争时的虎目含威。 ⑪在壮魄而虎吼有声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所有的英豪杰士都把自我的形体投入这条河里,即令碎成肉泥,也没有一声悲叹,他们的骨灰即使在胡雨夷风中也会散放着不朽的芳香。 ⑫因此,沈葆桢死了,他的城池留下来了,但是这座坚甲厚壁的城池纵大纵深,也比不过他生命中无可更变的城池。 ⑬我一个人独坐在城垛上,眼见星辉掩映下的城池、古炮,以及闪着夏虫与波光的护城河,竞久久不忍离去。我感觉,我是愈入夜愈坐到沈葆桢波涛万顷的胸腹之中了,在宁静的长夜,我们或者最能窥见前人的胸怀吧! ⑭月色你看久了,它洒在轻轻浅浅高高低低的景物上,仿佛响亮着断断续续的钟声,那不是月了,那是一口钟。 ⑮月的微光你看久了,它在空中长长短短地散步,好像丝丝长鸣的笛声,那不是月了,那是一管笛。 ⑯月亮的钟笛,千百年来就这样敲撞吹奏,让那些有威猛气概的豪雄壮士,可以和声地在历史上唱歌。这些歌,词句已经退淡了,曲谱仍在,在另一个冷月如刀的夜晚,还要被以后的人唱起来。 ⑰浮天沧海远,万里眼中明,历史的歌声和月亮的钟笛慢慢地沉落,我坐的城垛下方写着的“亿载金城”四字,却在清晨第一道曦光中渐渐鲜明。

    2. 对文章中画线句子“他生命中无可更变的城池”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指沈葆桢誓死挥卫祖国领土的坚强意志和民族精神。

    B写着“亿载金城”的这座坚甲厚壁的城池。

    C指沈葆桢誓死挥卫的祖国领土。

    D指沈葆桢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 1. ()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体散文集,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 2.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北国白雪皑皑,南疆鱼米飘香,西域高原辽阔,东海白浪滔天。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都是那样美丽,都是如此神奇,令我们陶醉,让我们流连,叫我们感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请根据以上材料,以“山川之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 修改书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贝壳未碎 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得有点迷糊了,就再回到那里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实际上恐怕连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两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一两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萨拉曼卡在市政结构上的亮点是那个广场,而在精神结构上的亮点却是大学。萨拉曼卡大学没有围墙,因此算不上表面上的中心。转弯抹角都是大学的某系某科,连城里的一切纪念品商店都在出售与大学有关的物件。 事情一与大学相连,便立即变得深不可测,更何况萨拉曼卡大学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我曾在一本历史书上读到过,哥伦布出发远航前为了进一步熟悉与航海密切相关的天文学知识,曾特地来到萨拉曼卡,与几位博学的修士探讨,这些修士,当时好像就是萨拉曼卡大学的教授,那么小小的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来设计航线。因此,它小不堪言又大而无边。 哥伦布到这里来的具体行迹当然是不可能找到参证的了,但我愿意带着冒险家出发前的心境在这些安静的街道间走走,想想安适如何怂恿了冒险,小街如何觊觎着大海。 正这么走着,我突然停步,在一个街口看到了一幢古老又巨大的建筑,浑身是古朴的土黄,但满墙却雕满了贝壳!对大海的渴望如此不言而喻,又把这种渴望展现得如此气派。我连忙拉住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打听,他们说,这楼叫贝壳屋,建于十五世纪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我在心底暗暗一算,那正是哥伦布准备出发的年代。 贝壳屋有台阶可上,无人阻拦。进去几步就是一个洞窟般的大厅,四周古柱森然。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黯然,大厅古柱间更是阴气森森,像是不小心误入了一个酋长的巢穴,一个恐怖的王府,但我心里明白,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大厅有二楼,是长长的回廊,那里倒是泛出一些光来,使我还能在大厅古柱间辨别物象、轻步踩踏。 左前方有了灯光,越近越亮,也开始有人,终于走进了一间有现代设施的厅室,看那文字标牌,原来是到了萨拉曼卡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伸头一望,有不少学生在书库翻阅,至此我才明白过来,刚才穿越的古柱森然的贝壳屋,就是这个图书馆的门廊。 那么,这个图书馆也实在太排场了。 哥伦布当年一定会来到这里。萨拉曼卡大学不大,贝壳屋当时新建,他没有不来的道理。这个航海迷一见满墙的贝壳一定笑逐颜开了吧? 五百多年来贝壳未碎、古柱未倒本是一个奇迹,更大的奇迹是五百多年后它们仍不以自身的资格让人供奉,只是默默地支撑在一起做了大学图书馆的门廊,就像一代元勋已经须发皓然还乐呵呵地为孩子们看家护院。 我猜想大学当局进行这番设计是要让所有的青年学生每天走一走这门廊,但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象征。今天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墙上贝壳的年岁,而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因此,灯光明亮的现代书库只是白沫一闪,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老墙上对水的渴念。等着吧,当今天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全部退出历史,这满墙的贝壳仍不会破碎。 欧洲文明的本性,本不在纸页间。

    1. 萨拉曼卡城贝壳屋满墙贝壳,在当初和现今都具有象征意义。请依据文意说说这“贝壳”的象征意义。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 陆游曾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请从本诗一二句中找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