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月3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82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月3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中职)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苏轼,唐朝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A

    B

  • 2. 《师说》的作者是元代文学家韩愈。  

    A

    B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生物的特殊语言 张钟宁 人类有语言(虽然有的并没有文字),而各种生物其实也有各自的“语言”。语言的作用是交流、沟通,进而产生行为影响。信息素也是一种语言,不过,它不是由语音信号组成,而是由化学信号组成的。 信息素是一大类化学物质。它们结构各异、比例不同,是生物个体自身合成并释放于自然空间的、被同种或异种生物接受进而产生行为反应的信息物质。 迄今为止,在各种信息素中,科学家们了解最多的是昆虫信息素,特别是鳞翅目昆虫的信息素。我们知道,一些昆虫用物理手段进行“语言”沟通,如声波之于蛐蛐和蝈蝈(听觉)、光波之于萤火虫(视觉);而外激素则是它们沟通的化学手段(嗅觉或味觉),比如雌雄相觅(性信息素)、对环境的警觉(报警信息素)、群居生活(聚集信息素、示踪信息素)和繁衍后代(产卵信息素)等。地球上的昆虫约有100万种,它们都有各自的信息素,这是“种间隔离”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研究已证实,不仅昆虫有信息素,在其他生物物种(如蜘蛛类、鱼类、两栖类和哺乳动物甚至人类)中,同样也有信息素的踪影。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男性腋下汗腺的提取物,随机喷洒在候机厅的座椅上,结果发现女性在这样的座位上就座的比例更高。另外,在全部都是男性的南极考察站中,释放一些女性的气味,会减少工作人员的烦躁情绪。尽管如此,由于信息素能够传递的信息有限,因而在人类世界的作用是很小的。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仅仅依赖于信息素来传递信息,对能看、能听、能说、能写和能思维的人类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信息素是可以被利用的。比如,用性信息素,可大量诱捕害虫;广泛释放性信息素,还可以使害虫“雌雄难相觅”,实现干扰交配的目的;用报警信息素,可以驱赶害虫;用聚集信息素,则可以把害虫诱集起来杀灭。说到底,这无非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 信息素的奇妙之处,还在于它们不仅能够作用于同种生物类群,而且还对其他类群产生影响,比如猫科动物就喜爱蚜虫性信息素的气味。再比如,昆虫释放信息素后,会“通知”它的天敌,导致天敌对它的捕食或寄生。在昆虫取食植物时,植物会产生某种挥发性次生物质,以对抗昆虫的侵袭;而周围尚未被昆虫伤害到的植物,在“嗅”到这些挥发性次生物质后,体内抵御昆虫取食的拮抗物质竟然也会增加。 此外,科学家还在不少领域开展了有趣的研究,比如给蜜蜂饲以花粉和火药,使其能在野外识别地雷;比如研究可以释放出蚜虫报警信息素的转基因小麦,以避免受到小麦的主要害虫——小麦蚜虫的危害等。 在信息素领域中,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或许还只是冰山一角。比如,物种之间物理通信与化学通信之间的关系、微生物与共生体间信息素的关联,以及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领地的概念并以信息素显示自己领地的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究,甚至可能会对研究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有所帮助。 (选自《科学世界》,有删改)

    1. 下列与本文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不同种生物释放不同的信息素,可以起到“种间隔离”的作用。

    B可以将信息素的研究成果用于生产生活。

    C目前,我们对信息素的认知还很有限。

    D现阶段对信息素的研究,已经对人类的社会行为产生了普遍影响。

  •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邀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看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节选自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苏子瞻应邀到张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却在一旁,大笑起来

    D张友正、苏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 1. (),夜泊秦淮近酒家。(),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 2. (),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700字左右;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 修改书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贝壳未碎 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得有点迷糊了,就再回到那里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实际上恐怕连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两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一两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萨拉曼卡在市政结构上的亮点是那个广场,而在精神结构上的亮点却是大学。萨拉曼卡大学没有围墙,因此算不上表面上的中心。转弯抹角都是大学的某系某科,连城里的一切纪念品商店都在出售与大学有关的物件。 事情一与大学相连,便立即变得深不可测,更何况萨拉曼卡大学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我曾在一本历史书上读到过,哥伦布出发远航前为了进一步熟悉与航海密切相关的天文学知识,曾特地来到萨拉曼卡,与几位博学的修士探讨,这些修士,当时好像就是萨拉曼卡大学的教授,那么小小的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来设计航线。因此,它小不堪言又大而无边。 哥伦布到这里来的具体行迹当然是不可能找到参证的了,但我愿意带着冒险家出发前的心境在这些安静的街道间走走,想想安适如何怂恿了冒险,小街如何觊觎着大海。 正这么走着,我突然停步,在一个街口看到了一幢古老又巨大的建筑,浑身是古朴的土黄,但满墙却雕满了贝壳!对大海的渴望如此不言而喻,又把这种渴望展现得如此气派。我连忙拉住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打听,他们说,这楼叫贝壳屋,建于十五世纪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我在心底暗暗一算,那正是哥伦布准备出发的年代。 贝壳屋有台阶可上,无人阻拦。进去几步就是一个洞窟般的大厅,四周古柱森然。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黯然,大厅古柱间更是阴气森森,像是不小心误入了一个酋长的巢穴,一个恐怖的王府,但我心里明白,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大厅有二楼,是长长的回廊,那里倒是泛出一些光来,使我还能在大厅古柱间辨别物象、轻步踩踏。 左前方有了灯光,越近越亮,也开始有人,终于走进了一间有现代设施的厅室,看那文字标牌,原来是到了萨拉曼卡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伸头一望,有不少学生在书库翻阅,至此我才明白过来,刚才穿越的古柱森然的贝壳屋,就是这个图书馆的门廊。 那么,这个图书馆也实在太排场了。 哥伦布当年一定会来到这里。萨拉曼卡大学不大,贝壳屋当时新建,他没有不来的道理。这个航海迷一见满墙的贝壳一定笑逐颜开了吧? 五百多年来贝壳未碎、古柱未倒本是一个奇迹,更大的奇迹是五百多年后它们仍不以自身的资格让人供奉,只是默默地支撑在一起做了大学图书馆的门廊,就像一代元勋已经须发皓然还乐呵呵地为孩子们看家护院。 我猜想大学当局进行这番设计是要让所有的青年学生每天走一走这门廊,但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象征。今天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墙上贝壳的年岁,而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因此,灯光明亮的现代书库只是白沫一闪,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老墙上对水的渴念。等着吧,当今天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全部退出历史,这满墙的贝壳仍不会破碎。 欧洲文明的本性,本不在纸页间。

    1. 就城市规模而言,萨拉曼卡确实“小不堪言”,为什么又说它“大而无边”?  
  • 2. 请根据例句,仿写一条有关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语,语言要精练得体。 例句: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