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1月14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85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1月14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在写欠条时,落款的署名要写全名,不能略写,但日期可以简写。()

    A

    B

  • 2.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A

    B

  • 1. 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通信成功演示启示国人:在创新方面,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

    B汽车在武当山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C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D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养老院的老人们(饱食终日),过着幸福的日子。

  •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游弋(yì)  涨(zhǎng)幅  涮(shuàn)羊肉  振聋发聩(kuì)

    B粗犷(guǎng)  掮(qián)客  挖墙角(jiǎo)  便(pián)宜行事

    C泊(bó)车  蹊(qī)跷  大姆(mǔ)指  独挡(dāng)一面

    D骠(piào)勇  炽(zhì)热  打水漂(piāo)  弊帚(zhǒu)自珍

  • 1. 下列名句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A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B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氓》)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2.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形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段中【】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 ①她在天文学家集会上的表演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与会者和着威廉斯的歌声一起尽情欢唱,并且跃上座椅翩翩起舞。威廉斯说:“作为天文学家,你必须具有幻想和好奇心。”其实何止是天文学家,不具有幻想和好奇心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为有创意的科学家。有创意的科学家和优秀的艺术家具有相同的气质——反传统,求新求异。
    ②不仅物理学是美丽的,数学也是非常美丽的。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艺术家就发现了人体的曲线美。现代派的雕塑家和画家以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在毕加索晚期作品中频频出现的“怪异”人像——两个鼻子、三只眼睛等,据说其灵感来自数学中超越现实三维空间的抽象高维空间。数学家以迭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之千变万化、奇幻迷离,使艺术家也叹为观止。
    ③科学追求真理,(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真正的科学家都懂得:真理是简单的,而且越是深层次的,适用范围越是普遍的,真理就越简单。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
    ④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常人往往认为是苦,其实他们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科学家在顿悟和突破后往往获得极大的快感——享受前人从未见过的瑰丽美景。
    ⑤希望经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通力合作,使科学的瑰丽美景能为更多人所共享。
    ⑥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

    1. 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1)叹为观止:()
    (2)锲而不舍:()
  • ①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②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③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2. 第②段表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什么道理?
  • 1. 春蚕到死丝方尽,()。
  • 2. 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字的意思。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