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卷(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11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大家都在找的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卷(一)已经上线,快来看看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讲授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下列不合适的是()

    A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B孔尚任的《桃花扇》

    C关汉卿的《窦娥冤》

    D白朴的《墙头马上》

  • 2. 教师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指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属于借物抒情的一项的是()

    A老舍《济南的冬天》

    B朱自清《荷塘月色》

    C杨朔《荔枝蜜》

    D邓荣坤《秋雨》

  • 3. 教师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民族风情有浓厚的兴趣,准备给学生推荐关于各地不同风情的文章。下列不适合的是()。

    A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B琦君《春酒》

    C萧乾《吆喝》

    D魏明伦《变脸》

  • 4. 学习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这种修辞手法,又从文中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B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C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D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 5. 阅读综合性学习《正是菊黄蟹肥时》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
    学习准备:学生自愿结合,每5人一组。
    学习步骤:
    第一阶段:观察螃蟹,用一段文字描写螃蟹。
    第二阶段:小组讨论设计螃蟹销售的广告海报,并贴在教室展示角。
    第三阶段:采访渔民,了解螃蟹的生长过程,写出访谈稿。
    第四阶段:实地考查螃蟹生长环境,访问环保部门。
    第五阶段:活动小结,给渔民写一封公开信。
    学习评价:在各个阶段活动结束后,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个人重点反思自己的表现,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小组长汇总本组活动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小组长和教师根据各组表现评出优秀组,并组织一场学习成果展示会。
    对上述教学设计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把分组的自主权给予学生,可能导致各组能力不均等

    B前两个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

    C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意在训练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D各阶段的学习形式比较繁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 6. 某版教材《紫藤萝瀑布》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下列对该练习题设计意图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B提高学生分析课文重难点语句的能力

    C关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情况

    D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学会质疑探究

  • 7. 阅读《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层次的学习——精读。什么叫精读呢?精读就是反复地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今天,我们这样学习:读第一遍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读第二遍课文,了解课文的句式;读第三遍课文,感知这一段的层次;读第四遍课文,品味对比的手法,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请大家把第二段作为重点段来品析。先读一遍,揣摩几个词语的含义。 师:作者在这一段话里,用了一个很有感情力度的词语来说明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个词语是——
    生(齐):“极端”。 师:我们把这句话读一遍,注意重音。(生读) 师:重音很好地表达了感情。在这一段中还有很多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些人的不纯粹,帮老师找一找吧。 生1:冷冷清清、拈轻怕重、麻木不仁。 生2:不负责任、漠不关心。 师: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读一下。看看这些词都是什么意思。(生齐读) 师:这里有几个表示强调的句子来肯定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精神。你们找到了吗? 生l:“从前线回来的人……所感动。” 生2:“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 师:好,但重音在哪里?
    生:“无不”“没有一个不”应该比一般的语气要重。 师:找得很准确,“无不”“没有一个不”叫作双重否定句。下面同学们再把这两个句子读一下。(生读) 师:重音没有读出来。
    (教师范读)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这一次读得好,我们理解了词语,知道了句式,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在这一段里面将白求恩医生的表现和另外一些人的表现进行—— 生(齐):对比。 师:对,这个对比就很有力量。一正一反使我们更加深刻、清楚地感受到白求恩精神。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对比的句子再读一读。(生读) 师:通过精读,我们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层次,这一段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正面说,第二层从反面说,第三层从侧面说。请同学们做旁批。 师:请同学们找出对比的关键词,找到了吗? 生1:“满腔热忱”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进行对比。 师:这是从哪方面进行的对比? 生2:主要是就“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进行对比。 师:把这个句子完整地读一读。(生读) 师:通过精读这一段,我们就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理解了句式,理解了各层次的意思,理解了对比的手法,这就是精读——精心地品读。下面就要读出作者的情感,注意每个层次都要停顿一下,表示我们深刻理解。读句式的时候,要注意情感,读重要词语的时候,要读出重音。(生读全段)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反复体味,可以逐步理解文本

    B精读过分细化,不利于学生把握思想感情

    C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逐渐把握教学节奏、明确教学步骤

    D精读环节设置重复、哕唆,应精简步骤,使课程更紧凑

  • 8. 阅读郑振铎《猫》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我”为什么要去打第三只猫? 生:因为小猫做错了事。
    师:再思考一下,有人有不同意见吗? 生:因为“我”冤枉、误解了它,以为它做错了事。 师:是的。这样我们就知道,第三只猫是因为“我”的冤枉和误解而死的,所以相较前两只猫,第三只猫的死亡更让“我”难受。这样的结局很让人心碎。可大家仔细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冤案的出现呢?从文中找一找依据。 生:我觉得是偏见。第l7段,因为猫总是“凝望”小鸟,所以,小鸟死了,本来就不怎么受欢迎的这只猫嫌疑最大。 师:非常好,我们看到,如果是前两只猫的话,作者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这样。“一定是它”说明“我”对第三只猫存在偏见,也正是由于“我”的偏见,才造成了这次冤案。如果想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生:不要妄下定论,要经过思考;不要有偏见,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事物;要善待动物。 师:是的,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对人性的反思。文中所写的不只是一只猫,在生活中类似猫的人也很多。你在生活中曾经误解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过吗?谈谈感受。
    (生谈经验感受) 师总结:学了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作者养猫的经历,了解了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也有了很多的收获。生活中我们要同情弱者,拒绝偏见。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B教师应严厉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

    C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D教学片段在最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升华了主题

  • 9. 在学习到《醉翁亭记》中的“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觉得欧阳修这句话不正确,欧阳修怎么知道禽鸟是乐的还是悲的呢?”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向学生讲明()。

    A你们要结合当时作者的心情,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再仔细好好感悟感悟

    B好,既然存在问题就要弄明白,同学们可以先去搜集一些有关欧阳修的资料,了解一下社会背景,然后你们再来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

    C怎么不可能呢,同学们可以试着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小鸟——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飞,难道会不快乐吗

    D同学们,我们一直在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欧阳修和众人娱情山水得以排遣抑郁,心情是快乐的,那么他看到的一切景物都会是快乐的

  • 10. 某教师在上语文写作课时,外面飞进来一只小鸟,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该教师灵机一动,临时决定进行题为“赏鸟、说鸟、写鸟”的活动体验课,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下列选项中,对该教师的教学评价不恰当的是()。

    A这堂语文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是生成的,与预设无关

    B体现了写作应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

    C该课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D体现了教师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兴趣的能力

  • 11. 完成《峨眉山月歌》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惜别”的古诗词名句。下列回忆材料不适合的是()。

    A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 12.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句子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B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陋室铭》)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 13.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句式相同的句子。下列归纳错误的是()。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B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D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 14. 某教师在讲授《看云识天气》时,讲解了三种说明顺序,下列不是说明顺序的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情景发展

  • 15. 在讲授《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指出“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他为大家介绍了几篇关于这种文体的文章供学生们在课下阅读,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满井游记》

    B范仲淹——《岳阳楼记》

    C欧阳修——《醉翁亭记》

    D柳宗元——《小石潭记》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问题。
    挫折四问
    ①古往今来,挫折像一条尾巴跟着我们人类。从荆轲刺秦王时遇到的挫折到邓小平三起三落时遇到的挫折,从爱迪生发明电灯时遇到的挫折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遇到的挫折,我不禁迷惑于挫折,思考起挫折来。现写《挫折四问》,算是我对挫折的思考。
    ②第一问:挫折是什么?
    ③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挫折”的意思就是变相的失败。但不同的是,挫折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含义,挫折是弱者眼中的大山,是强者眼中的沙粒,是穤弱者逃避的理由,是坚强奋斗者的阶梯。
    ④第二问:挫折真的存在吗?
    ⑤挫折当然存在。人越大好像越难以面对挫折,大人们说:小孩子哪里会知道挫折?其实不然,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挫折在小孩子的眼里是透明的。孩子们说:爸妈不给买玩具是挫折,打架回家再被打一顿是挫折。有时我会问自己:挫折是否真的存在?在经历了白天与黑夜,经历了花开与花谢之后,我明白了挫折的存在。它存在于我考试的失力中,存在于父母的不理解中,存在于友谊的破裂中。
    ⑥第三问:挫折与成功的界限在哪?
    ⑦挫折与成功只在一线之间。要不然爱因斯坦怎么会说:我喜欢挫折,它是我走向成功的路标。
    纵观古今名人或巨人,哪一位成功者的背后不是挫折在作铺垫?爱迪生经历挫折发明了电灯,居里夫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挫折才找到了镭元素,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敢于面对挫折,敢于向挫折挑战。
    ⑧第四问:挫折给我什么启示?
    ⑨读了上面的材料,我认为我对挫折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那就是: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⑩屈原曾作《九问》,我今天写的《挫折四问》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我明白了什么是挫折,我再也不会害怕挫折,我知道了挫折的真正内涵——获得真知。最后我还要说一句: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1. 请从第③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 2. 请对本篇习作进行点评。(不少于200字)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问题。
    夏天的池塘
    ①又是一年夏天,又是个炎热无比的季节,阳光把周围的一切都点燃了。是错觉,我竟然看见到处一片生机,一片绿意,一阵微风从那边的稻田吹来,带来的是一阵田香袭鼻。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少了什么,夏天少了什么,那个什么让我觉得很美好,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②这个难以想起的回忆是什么的烦燥,加上本来炎热的天气我真的受不了了,跑出爷爷的屋子,往家门前的小河走去。看着那边的小河,涟漪荡漾起来,漾起了回忆的光点,我坐下后手托着头,看着这光点似乎想起了什么。“对了!”我大叫一声猛地跳起来。
    ③那是小时候的事了:夏天这个炎热的季节,总是让人难以忍受,很多人都在家吹着电风扇,吃着西瓜。而我则是一个人向着小树林出发,奶奶说那里的池塘太深了,掉下去就上不来了,但我却常常偷偷跑去玩,那里成了我的“圣地”、乐园。
    ④小池塘离我们家有一段距离,不过要是仔细看的话也能看见那么点绿色的影子,像个绿豆。在这里,我是自由的,不用背什么难记的古诗、课文,也不用为数学题所困扰,在这里,我唯一所要学习的就是怎样玩。夏天,这个小树林格外的凉爽,充满生机和绿意,整个人像是被这绿意给吃了似的,融入了这个绿的整体里了。躺在池塘边,抬头看向蓝天,自己正在和蓝天对视呢,蓝天笑了,我也回了一个笑,还有光,原本强烈的光挤过树叶也进来了,这时的它变得像个小姑娘似的,特别的温柔,抚摸着我的脸,我渐渐地入睡了。睡了?好像还没睡,只是闭上眼,用耳朵去听,“吵吵”——是风的声音,风来了,她带着远处的花香飞来,不知是什么花,很香,香得让人迷失自我。
    ⑤池塘边有许多我知道的生物,蛐蛐唱着歌,蝴蝶在飞舞,螳榔在练拳,也有些叫不出名字的也很好看,我们都在这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
    ⑥突然,从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我睁开眼发现自己在家门前的小池塘边坐着睡着了。醒了,真的醒了,那池塘早已走了,离开了我,离开了那些生物,离开了这片小树林,后来才知道是有人填了它。
    ⑦啊,池塘已不在了,但是树林还在,乐园不在了,但是回忆还在,我会永远记着你的,我的乐园——夏天的池塘。

    3. 请从第②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问题。
    【原文】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课后练习 1.《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2.在《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能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词五首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心境和情趣,反复诵读,你将跨越时空的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
    本单元另外几篇分别是:《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1. 鉴赏《望江南》全词,并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字数不少于200字)
  • 2.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3.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