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三)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91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三)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B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代表作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古从军行》和李颀的《塞下曲》

    C“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贾岛等人

    D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 2. 古代诗词阅读课上,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象,列举了以下示例,并请学生找出“琵琶”意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句子。下列诗词符合要求的是()。

    A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苏轼《菩萨蛮·述古席上》)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D谁抱琵琶凉月里,为君弹作断肠声(周砥《次韵发齐门》)

  • 3.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教师提供材料: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蘩漪——其妻,三十五岁。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冲——蘩漪生子,年十七。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教师问: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教师问: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教师再提供解读视角: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投影)
    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年前到27年前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水平的高超。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一段教学过程,以下有关这段教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 4.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师:明清以来,对四大名著的评点可以说是异彩纷呈,流派众多。人们公认的比较好的四种评点本你知道是哪几种吗?
    生1: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生2: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师:很好,知道两个已经很不简单了。
    (多媒体显示“四大名著著名评点”,另两个是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李卓吾评点《西游记》)
    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评点是另一种极具价值的名著。那么,什么是评点法呢?
    (多媒体显示“评点法”,学生齐读)
    生(齐):评点法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可以评点字词,也可评点句段;可以评点人物,也可评点情节、环境。
    师:那么,怎么评点人物呢?评点时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著名作家王蒙对课文中人物的评点。
    [投影一段评点:“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原文)不等回答,先提一串问题:一、急脾气。二、是关心的表示,也是走过场。三、在“老祖宗”面前可以连珠炮般地说话提问,也是份儿、格儿。四、通过关心人显示自己的全面性、细致性、责任性。(评点)]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学到的评点方法,试着对课文中写到的王熙凤进行评点,评点时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五分钟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评点,教师巡视、指导,5分钟后进行全班交流)
    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发言的同学首先要告诉大家,你准备评点的是哪一句或哪一段话,然后再读自己的评点。
    对该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教师授之以“渔”,着重锻造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B以王蒙对课文内容的评点为范例,让学生从典型性的评点中逐步掌握了评点的方法和要求

    C本节课着重以小组讨论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性格,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D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学习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 5. 下面是教师在教完《故都的秋》后的教学反思,对这个教学反思,理解正确的是()。(1)课堂教学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结合。
    (2)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差异,因材施教。
    (3)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A这位教师很好地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教师的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对情感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与能力,在散文的教学中是可以的。

    C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与学生互动即可

    D课堂上过多的师生交流将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 6. 教师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讲到“负荆请罪”的来源,并让学生收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A卧薪尝胆

    B曲高和寡

    C物换星移

    D夜郎自大

  • 7. 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下列正确的是()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 8. 学生学习完鲁迅的小说《祝福》之后,认识到“封建礼制吃人的本质”。教师计划推荐相关主题的其他作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知,以下选项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A茅盾《幻灭》

    B高尔基《童年》

    C巴金《家》

    D郭沫若《棠棣之花》

  • 9. 设计“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阅读主题教学时,教师想向学生推荐几部相关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A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B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传说》

    C刘震云《一地鸡毛》

    D莫言《生死疲劳》

  • 10. 某教师设计了“体会《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的()。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 11. 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

    B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

    C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阐发与评价文本内容或形式

    D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索、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 12. 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新时代的孔雀东南飞》,想象焦、刘二人穿越回21世纪的故事。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切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体会两人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B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把握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性格特点

    C鼓励学生去学习创新作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

    D跨学科学习历史背景知识,作业内容与新课程大语文观要求相符

  • 13. 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对上述教学随笔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

    B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C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

    D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

  • 14. 语文教学课堂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会增加课容量,提升教学效率。下列多媒体使用不恰当的是()。

    A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出示重点字词的词义、用法及特殊句式,使知识点被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大屏幕上,以便学生抓住重点

    B教学《雷雨》,可以通过链接一些经典剧目的影视剧,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从人物的语言、语气、神情、肖像等来理解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爱憎等情感的体验

    C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可以适当地给学生链接一些名家名讲,比如《百家讲坛》

    D教学《琵琶行》,可以通过下载一些名家朗诵,使学生能充分地通过形象的语言进入诗歌的意境;还可以通过寻找一些比较匹配的音乐,供学生配乐朗诵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

  • 15. 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一位学生将这首小令理解为:一只乌鸦被打昏在树上,古道上没有草给马吃,只能喝西北风,人没有东西吃,以致断肠在天涯。学生笑,教室沸腾起来,并且起哄声响起。此时,教师不应该做的一项是(  )

    A可以发动同学们结合课本的内容来讨论,在自由辩论中明晰答案

    B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冷处理,既不否认这位同学的答案,也不肯定

    C可以出示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之类的资料,教师结合文本,参与学生讨论

    D在充分讨论后,让先前那位同学再发表意见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劳则生欢,劳则生慧
    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根本,是国家繁荣的基石。
    ②热爱劳动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从“夙兴夜寐、打扫庭内”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我们的祖先未尝停止劳动,以使生活富裕。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也应当理解、愿意、热爱劳动。
    ③劳则生欢,劳动使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抽时间劳动并不意味着苦和累,而是一种泼洒汗水、收获快乐的过程。通过劳动,我们可以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获取帮助别人的满足感,体验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劳动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采,学习虽然忙碌,劳动虽然也有劳累,但劳动更多的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
    ④劳则生慧,从劳动中我们可以汲取经验。科技进步之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类失去劳动这项生存技能,失去从劳动中获得智慧的机会,人工智能的出现绝不能带来人类手脚退化的悲惨结果。通过劳动,我们可以汲取从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打扫灰尘我们可以认识到细小的地方容易藏污纳垢、隐藏错误;通过打扫教室我们可以领略安排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劳动我们可以提升智慧,发现科技的增长点。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提升需要人类通过劳动获取智慧来进行,劳动使我们头脑聪慧。
    ⑤然而,如今却出现许多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身受知识教育的我们,还缺一场思想上的教育。面对环卫工人打扫街道,我们将其斥之为“不认真学习”的后果;面对建筑工人幽黑的双手,有的人视之为肮脏。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是否应当改正这种错误认识,亦投身到劳动的火热之中?⑥此处彼处,都应当是我们青年人劳动之处。我们应当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投身劳动。哪里有劳动,哪里就应当有我们的身影。在家里,我们应帮助父母做家务;在学校中,我们应当积极搞卫生;在社会上,我们应当投身到公益卫生事业,为美化城市出一份力。此处与彼处,都需要我们青年人热爱劳动,从自身做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让劳动帮助你我心生快乐、闪耀智慧的光芒。

    1. 请从第③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修改。
  • 2.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3. 阅读《春江花月夜》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问题。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为本课教学设置了三个环节。
    首先是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播放音乐和F1ash动画,示范朗诵《春江花月夜》,让学生静静地聆听,仔细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那种意境。
    其次是环节二“品词析句,赏析诗歌”。我先把学生引向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进入班级交流。第一位同学总体介绍了作者和《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还展示了他们组制作的幻灯片;第二位同学从文学角度全面评析《春江花月夜》与民乐的《春江花月夜》的异同;第三位同学从文学角度全面评析《春江花月夜》诗歌写景喻人,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演示了幻灯片……
    最后是环节三“自主创作,不同感知”。经过大约十几分钟的欣赏分析和交流,我说:“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也体会了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感,我想这艺术的魅力一定感染了你们,你们能否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一个同学说:“我今天没带胡琴,就清唱吧!我想通过唱来再现诗歌的美感。”于是自编版的《春江花月夜》的悠扬歌声在教室里响起。另一位同学说:“我们四个人来一个诗朗诵吧,我们要再现《春江花月夜》的节奏感!”于是,四位同学上台表演了诗朗诵。另一名同学说:“我来展示书法吧!我想展示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于是,那个同学挥就的隶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等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些字真是写得刚柔相间,入木三分;还有几位同学谈了学习《春江花月夜》的感受,就作者张若虚写作时的心情问题还有个小小的争论呢!用各种形式再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后,全班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了《春江花月夜》。最后我提醒大家课后把感受写下来。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问题]
    (1)请简要说明这堂课的优点。
    (2)请简要分析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发挥已有才能的意图。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诗三首》的第一篇诗作,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诗经)两首》(《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本课另外两篇为《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规定
    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2. 选取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3.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
    《涉江采芙蓉》首句写到“芙蓉”,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