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13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最新的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一)已经整理好,大家快来进行测试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某教师根据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诗歌与散文

    B语言文字应用

    C新闻与传记

    D文化论著研读

  • 2. 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师:这名黑人妇女,正在华盛顿职业介绍会上捡拾工作介绍材料。(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一)
    师:2004年10月17日,一名黑人妇女手持印有“马丁·路德·金”头像的标语牌参加集会。当天,上千名美国工人在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集会,要求增加工人就业机会。美国联邦调查局2005年10月发表报告称,2004年美国有9528人成为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其中53.8%与种族偏见有关,67.9%是针对黑人歧视,而犯仇恨罪的人中60.6%是白人。据统计,黑人成为仇恨犯罪受害者的可能性是白人的20倍。(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二)
    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A用数据显示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暗示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仍未实现

    B引入资料能够证明《我有一个梦想》的观点,可作为课文的补充依据

    C教师积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为学生掌握论说类文体特征奠定了基础

    D数据和图片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认识到美国种族歧视现象依然严重

  • 3. 阅读某高一教师在暑假时给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按照要求答题。教师仔细分析了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后,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二组是语文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学生。并布置如下作业:
    (1)一组完成侧重基础知识训练的习题集。
    (2)二组按照教师给出的课外阅读书单进行选择性阅读,并写读后感。
    对上述暑假作业布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作业,做到了因材施教

    B该教师分组依据学生考试成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C一组学生基础薄弱,假期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D二组学生基础扎实,假期作业有助于他们拓宽阅读面、增加积累

  • 4. 在以“叙事的艺术”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叙述顺序。下列作品采用了插叙的是()。

    A海明威《老人与海》

    B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C张之路《羚羊木雕》

    D李星华《十六年前的回忆》

  • 5. 教学《赤壁赋》后,教师提出中国古代诗文有“穷而后工”的说法,并让学生自主讨论这种现象,从古代文学家及其作品中找出更多相似的例子。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以学生讨论代替教师直接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B出示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C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展开自主讨论,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写作素材

    D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6.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师:同学们,读了课文题目《将相和》,谁来说说“将”与“相”分别指什么?
    生:既然是将和相“和好了”,当然就有“失和”的过去。这一将一相,为什么会“失和了”?又是怎么“和好了”的呢?
    师:对呀,你提出了非常好的问题,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全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提醒学生在课文中圈圈、画画、写写)
    师:刚才大家读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并在小组中提出和讨论了自己对课文存在的问题。下面谁来针对这个故事谈谈自己对蔺相如的看法并说说是从课文的哪些句段看出的?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个聪明、机智的人。当秦王手捧和氏璧,却绝口不提用来交换的十五座城时,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这么说,明摆着是想用骗的手段要回这和氏璧。
    生:我觉得,这里用“骗的手段”不妥,用“瞒天过海的计策”更妥当。
    师:对,这个词改得好。课文哪个词说这块和氏璧是无瑕的,非常宝贵的?
    生:无价之宝。
    师:刚才有的同学认为蔺相如说了谎话,合理吗?如果觉得不合理,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的呢?
    生:“战国时候……”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从这些话可以看出蔺相如不是在说谎,而是一种谋略。
    师:蔺相如觉得,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于情于理你秦王是说不过去的.这是要回“璧”的基础。
    生:我想,秦王对和氏璧这样爱不释手,蔺相如肯定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为这为完璧归赵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机会。果然,秦王怕得不到和氏璧,不得不答应约定日期举行典礼再交璧,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过人。
    生: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既然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不但没用,反倒会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天下人都怕杀人不眨眼的秦王,蔺相如竟敢针锋相对,以死相逼,这足以说明他十分勇敢。
    生:蔺相如让秦王骗璧失败,秦王肯定恼羞成怒,但是,为了和氏璧,为了秦国的名节,他只能忍痛装着客客气气的样子把蔺相如送回国。面对秦国,蔺相如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尊严。对赵国,蔺相如没有食言,完璧归赵,说到做到。他确实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 7. 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

    B黄花娇小瘦弱。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

    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

    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

  • 8. 教学巴金的《小狗包弟》,教师最后设置了一个环节:“如果让你给课文配一幅图,你会选择怎样的一幅图?”对该教学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环节与课文关系不大,没有意义

    B该环节体现了教师的教材整体意识

    C该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D该环节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创造性

  • 9. 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A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 10. 执教《将进酒》,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有哪些与酒相关的诗句。对该导入语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诗境

    B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C导入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D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 11. 教师讲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提及了其中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举出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词。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 12. 教师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中“一旦山陵崩”一句时,提及古人对“死亡”有很多讳称。下列文句中不含有此类讳称现象的是()。

    A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D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 13. 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14. 高三下学期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并系统梳理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学生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均出自小说集《呐喊》,以下小说人物不是出自《呐喊》的是()。

    A孔乙己

    B祥林嫂

    C阿Q

    D闰土

  • 15. 阅读下面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按照要求答题。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收效甚微。
    以下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B语文教师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

    C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D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

  • 1. "师:大家再回头看一下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词牌是什么?题目是什么?生1:词牌是“永遇乐”,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一般来说,一首词有了题目就有了明确的主旨,题目中哪个字能够明确主旨?
    生2:“怀”。
    师: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请大家自由阅读,看看词中上片写了哪些古人古事。
    生3:孙权、刘裕。
    师:上片的两个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4:孙权的典故是要表达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情。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5:赤壁之战孙权一方以少胜多,战胜了曹操,此时,“气吞万里如虎”。
    师:作者写廉颇是为了什么?
    生6:为了衬托作者现在的境遇。
    师:廉颇老了还有人去问一问能不能吃饭,作者老了都无人问津。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总共四十几年,在这四十几年里,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召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尽管他一再上书,要求北伐,但朝廷从未真正采纳过他的建议。不要以为这里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这是一位老人字字泣血的呼喊。大家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几个字呢?
    生7:让人流泪的感觉,“谁”应突出来。
    师:还应突出“老、谁、饭否”,气息不要断。
    分析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
  • 2. 阅读《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问题。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将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第一场《遣归》(生介绍)
    [导演:××(兼饰焦仲卿);演员:××(饰刘兰芝),××(饰焦母);旁白:××]
    第一幕:相恋[形式:哑剧]
    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形式:哑剧][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
    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惠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生配乐表演]
    第三幕:逼归[形式:话剧]
    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
    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端饭,今天,咱们吃面条。
    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
    兰芝:(委曲求全)那……咱们吃包子。
    焦母:(顿拐)包子太腻。
    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
    焦母:(白了兰芝一眼)不行。烙饼太硬。
    兰芝:(泪水溢满眼眶,强忍不流)那婆婆,你想吃什么?我去做。
    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么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算了,快走……(兰芝黯然退下)
    第四幕:请归[形式:话剧]
    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
    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待,……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
    仲卿(声音洪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兰芝仍啜泣不语)
    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
    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曲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洪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下面有掌声)
    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由××导演的
    第二场《誓别》。
    [问题]
    (1)试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2)分析在课堂上应怎样有效地组织教学。
  • 3. 阅读下面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
    教师A:《小狗包弟》教学实录(节选)
    师:好,哪个小组来给我们分析一下,除了把小狗包弟送到医院,巴金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
    生:我觉得可以把小狗送给那个日本女作家,因为她说她在东京的家里也养了狗,并且她也很喜欢包弟,应该会对包弟很好。所以我觉得如果送给她,应该会好一些。
    师:大家同意吗?这位同学说送给那个日本的女作家。这是一条路吗?
    (学生意见不一)
    师:在我们看来确实可以,但是巴金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条路?
    生:“文化大革命”啊!里通外国。
    师:对,课文第1段就有交代。那个艺术家挨整,就是因为“里通外国”的罪名,所以不能送给日本友人。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呢?
    生:我觉得,可以把这个狗藏起来。
    师:你们觉得现实吗?
    生(齐):不现实。
    师:为什么啊?
    生:他们会抄家。
    师:对,文中有写到抄家的情节对不对?隔壁的那个工厂老板就被抄家了。所以,从这个背景来看,藏起来显然是不可能的。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把小狗放了,可能还会有一线生机,而不一定死在解剖台上。
    生:我觉得巴金跟小狗相处了七年,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把狗放出去,小狗肯定会跑回来找巴金的。
    师:还有同学有其他办法吗?(生无言以对)看来把包弟送到解剖台实属巴金先生的无奈之举,那这件事给作者的心灵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教师B:《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节选)
    师:作者欣赏到醉人的荷塘月色,心灵暂得喜悦和宁静,那么作者出门前和进门后情感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起把第2段和最后“这样想着……”朗读一下。
    (生朗读)
    师:内容上差不多吧?只不过出门前的心情是“颇不宁静”。因此要找宁静,那么找到了宁静,又回到了现实,最后到家里宁静了没有?
    生:宁静了。作者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都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很静,所以说宁静了。
    师:是吗?再想想。
    生:不宁静。
    师:为什么?
    生:环境是宁静的,心里不宁静。
    (教师抢过话)
    师:对,也就是说周围什么声息都没有了,内心涌动着的是思念,是茫然,自己找不到出路的那种内心彷徨、迷茫的感觉,在静静的月色下,更加显得难以消受。由此可见,作者没有找到宁静。现在作者的情感脉络很清晰了,我们来梳理一下。
    (师指着板书:颇不宁静——暂得宁静——仍不宁静)
    [问题]
    (1)请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评析教师A和教师B在教学上的差异。
    (2)请针对教师B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你的名字》原文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写你的名字。
    画你的名字。
    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
    啊啊,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爱的心语”。
    单元说明
    本单元主要学习爱情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是一首优美的诗,诗中徘徊着娇羞的倩影;爱情是一幅迷人的画,画中涂抹着彼此的忠诚;爱情是一曲醉人的歌,歌唱比翼双飞,琴瑟同鸣。在爱的长河中,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庸俗,只有醇美醉人的琼浆。诗人往往通过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
    爱情是非常个人化、心灵化的。学习时,要感受诗歌意象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这些诗歌通过不同的意象,抒发了现代人对爱情浪漫的独特感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诗歌的抒情技巧和创作风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规定
    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旨在大体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培养阅读现3_3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3.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
    本诗以恋人的名字为吟咏的中心,全诗把“你的名字”重复了15遍,但恋人的芳名是什么又始终没有点出。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