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简答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73

试卷答案:没有

试卷介绍: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简答题汇总来啦,超多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简答题重点题目等你来看。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所谓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载有信息的物体,或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具体指报纸、书刊、广播、电视、计算机等。教学媒体是栽有教学信息的物体,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越来越发挥巨大的作用。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它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优点?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利用多媒体上好一节课?
  • 2.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什么是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有哪些?
    (2)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意什么?
  •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作为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明显支持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式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其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
    问题:
    (1)请列举探究教学的特点。
    (2)举例说明化学课堂探究的基本程序。
  • 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教师在进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PPT课件(约50页)。在课堂上,他根据每一张PPT进行讲解,整节课共有2次提问,几乎没有板书,遇到需要演示的实验时,播放实验视频,供学生观看。
    问题:
    (1)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2)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是什么?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作为一种“中介性”的手段,教材栏目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某一内容主题下,通过阅读醒目的栏目名称和标记,有助于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引发学习动机,调动有关的知识储备,展现多种能力,使化学学习的素养目标更为明确。学生遵循栏目的内容提示进行学习,能体验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带来的乐趣,从中获得化学的核心知识、探究能力和思维方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栏目设计是化学教材研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化学教师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1)简述化学教材栏目设计的技术要求。
    (2)请你设计三个教材栏目,并说明该栏目的功能。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化学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化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建构、实施和管理化学课程,有利于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化学课程资源是指形成化学课程的直接因素,例如化学教学计划、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科书、化学教学辅导用书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化学课程资源,使现有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二是通过努力和创造性地劳动,把过去没有发现或没有利用的化学课程资源充分地发掘或利用起来,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优秀的传统资源和科技、生产前沿的最新资源等。
    问题:
    (1)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2)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学习素材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课程资源。请列举几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启发性的学习素材。
  • 7. 请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某化学教师在讲授“原电池”时,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l792至1796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把铜片和锌片放入盐水中,制成了能提供恒稳电流的“伏特电池”。对于产生电流的原因,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开展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争论。许多物理学家认为,产生电流的原因在于不同的金属接触时,其中的“电流体”从“张力”高的金属流向“张力”低的金属,形成电流;许多化学家则认为,其原因在于金属的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了弄清楚原电池的原理,教师组织学生将铜丝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学生观察到了铜丝表面有气泡生成的实验现象。
    问题:
    (1)该教师所创设的上述教学情境有哪些教学价值?
    (2)该教师使用了哪种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简要说明该方法的优点。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倡导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进行学生学业评价,首先要具有正确、科学的评价观,符合化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其次要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主体。
    问题:
    (1)简述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学业评价方式。
    (2)简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课程评价的建议。
  • 9.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教师在进行“制取二氧化碳”教学时,并没有完全遵从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按照教材所规定的实验方案做实验,而是在认真分析教材相应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几个相关活动主题,如:利用鸡蛋壳和食醋制取二氧化碳、利用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网络查找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资料等,让学生选择主题开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
    问题:
    (1)上述过程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的教材观念,请简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
    (2)上述过程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
  • 10.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为此,教师应自觉地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和所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问题:
    (1)化学教学反思的含义是什么?
    (2)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以促进教学?
  • 1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有这样一段话:“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问题:
    (1)中学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有何作用?
    (2)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化学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中,信息从化学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如图1所示;新课程强调化学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中信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多向传输,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对上述两种课堂教学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评价。
    (2)简述如何从传统的单向讲授式教学向合作互动式教学转变。
  • 13.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探究教学,其核心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初中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探究教学具有哪些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如何使科学探究教学得到有效实施?
  •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公元前5世纪,安培多克勒提出四种原质说,认为世界皆由水、火、气、土4种原质构成。在公元前4世纪,四原质说为亚里士多德所发展,他在四原质的基础上提出四原性:冷、热、干、湿。冷与干则是土,冷与湿则是水,热与干则是火,热与湿则是气。由于四元论具有感官表象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论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统治人们长达2000多年。
    素材2
    1784年左右,卡文迪许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占4/5,氧气占1/5。此外,他还确定了水的成分,从而肯定了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元素,水是化合物而不是元素。
    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述论》中明确提出了元素的操作定义:用现有的化学分析手段都无法分解的物质,可姑且称为元素。按照这样的定义,化学家们渐渐意识到早在人们学会利用火进行化学分析的时候,就已经能分解出11种单质:铜、铁、金、锡、银……
    1800年,戴维对伏打电堆做了改进,发现很多在火的作用下不分解的物质却经不起电的作用。1807-1808年,戴维用电化学方法分解出钠、钾、钡、钙、镁、锶6种活泼金属,使分解某些活泼的金属化合物得以实现。1814~1817年,约瑟夫,冯·夫琅禾费制造了一个棱镜光谱仪,可以观察到600多条暗线。本生和基尔霍夫证明,根据两谱线在光谱中的位置可以得知某种特定金属的存在,利用这种方法都可以检测到含量极少的金属元素。
    素材3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受到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原子论的核心是:每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因此,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成为当时化学的重点工作。道尔顿和贝采里乌斯分别以氢和氧为基准,对原子的质量进行了测量。1869年,人们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门捷列夫按原子量的大小和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列成一张表,这便是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假说跟以往假说相比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对当时测不准的9种元素的原子量做了必要的修正:二是根据原子量的增长是有规律的这一科学假设,给周期表预留了6个空位:三是从-3时的原子量测定数据来看,碲比碘重,钴比镍重,门捷列夫根据这两对元素的性质,将它们的位置做了必要的调整。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始末。归纳出科学的化学理论发展需要经过哪些阶段?
    (2)从上述材料概括出影响化学科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恩格斯说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 15.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新课改提出每一个学生都要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使他们都能具备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并且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还要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意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重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问题:
    (1)从实验方面着手,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最佳方式,应用时需注意哪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