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及答案(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39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及答案(一)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化学教学中使用情境素材时不宜选择的策略是(  )。

    A情境素材要真实

    B教学中用到的情境素材越多越好

    C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生活现状

    D选用情境素材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与能力

  • 2. 某问题为“北京市正在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其中修缮长城使用了大量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俗称是?”该问题属于( )。

    A记忆水平的问题

    B评价水平的问题

    C应用水平的问题

    D理解水平的问题

  • 3. 某教师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象等。该情境属于(  )。

    A化学史实情境

    B学生经验情境

    C学科问题情境

    D社会问题情境

  • 4. 下列说法中,与化学教学理念相符的是(  )。①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化学专业知识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②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③化学教学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选拔化学专业人才做准备
    ④化学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
    ⑤化学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长发展潜能
    ⑥化学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

    A①②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

  • 5. 在教学过程中。某化学教师为了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结果性评价

  • 6. 下列表述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是(  )。

    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B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

    C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D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 7.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要关注哪项内容?(  )

    A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B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发展

    C关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D关心自然

  • 8.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菜肴香气扑鼻——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气——分子是可再分的

    C压缩氮气——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D冰与水的性质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

  • 9. 某化学教师在讲述石墨的性质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石墨内部层状的原子结构分布,该教师主要采用的是(  )。

    A宏观表征

    B微观表征

    C符号表征

    D数字表征

  • 10.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6gO3含氧原子数量为Ⅳ。

    B1mol氯气含电子数为Ⅳ。

    C0.5mol/L的氯化镁溶液含Cl-的数量为Ⅳ。

    D22.4LC2H6含共价键的数量为6NA

  • 11. ( )溶质均匀扩散于溶剂中的现象。溶液透明,无固体,不沉淀。

    A溶解

    B溶质

    C溶化

    D结晶

  • 12.

    A通过分析图3,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A状态与C状态的化学反应速率比较为V(A)< V (C)

    C在T1、D状态时,V

    D在T2、B状态时,改变体积始终有V正=V逆,则n=2

  • 13. 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意图如图2所示,电解总反应方程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电极接直流电源的正极

    B铜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D当有0.1mol电子转移时,有0.1molCu2O生成

  • 14.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人Cl2,气液分离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
    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①⑦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 15. 某有机合成中间体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丁该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9H8O4

    B在一定条件下可与HCHO发生缩聚反应

    C在浓硫酸作用下可发生消去反应

    D1mol该物质最多能与3molBr2发生取代反应

  • 16. 图1是关于管套实验装置(部分装置未画出)进行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甲装置可以制取少量H,

    B利用乙装置(P处放带火星木条,q处伸入水中)可以验证Na2O2与水反应既生成氧气,又放出热量

    C利用丙装置验证KHCO3和K2CO3的热稳定性,X中应放的物质是K2CO3

    D利用丁装置制取SO2,并检验其还原性,小试管中的试剂可为酸性KMnO4溶液

  • 17. 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誉为我国“制碱工业先驱”的科学家是(  )。

    A汤姆逊

    B张青莲

    C门捷列夫

    D侯德榜

  • 18. 分类法在化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A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等

    B根据溶液导电能力强弱,将电解质分成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 19. 根据已有知识“碱金属具有很强的金属性,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铯是碱金属元素”,由此可以推出“铯也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这里用到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

    A演绎

    B归纳

    C比较

    D类比

  • 20.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 1.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
    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
    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9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定量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中的二级主题“质量守恒定律”就是从定量的角度讨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关于该内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问题:
    (1)如何基于发展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定量认识开展教学。
    (2)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说明如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定量认识。
  • 1.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考试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试题】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如图3所示放置,并将带火星的木条迅速伸入到集气瓶底部,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瓶中比在乙瓶中燃烧时间长,上述实验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考试结果】小明同学的答案可燃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小兰同学的答案是助燃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1)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什么错误?
    (2)如果你来讲评该试题,你将给予学生哪些学法指导?"
  • 1.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氧气”课堂教学的实录片段。
    【问题情景】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支持这些物质燃烧吗?请举例说明。
    【实验演示】少量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那么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实验演示】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①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
    ②铁丝在纯氧中能否燃烧?
    【学生】没见过铁丝燃烧!
    【实验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整理】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课本上的表格中。
    【教师讲解】物质与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通常情况下的燃烧)和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
    【师生总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板书】略。
    问题:
    (1)请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的仪器、试剂和操作。
    (2)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教学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
    (3)该案例中,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
  • 1.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内容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金刚石、石墨和C60”所呈现的部分内容如下:
    我们知道,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元素组成的。例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那么,在物质世界中,有没有同一种元素组成不同物质的例子呢?
    研究表明,透明的金刚石、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
    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天然采集到的金刚石经过仔细研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
    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以及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等。根据金刚石的用途可以推测金刚石一定很硬。事实上,它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2.石墨
    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石墨很软,有滑腻感。此外,
    石墨还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我们常常要用到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等,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而它们的结构则与石墨类似。

    实验6—1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中,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锥形瓶,观察现象。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利用木炭的这个性质来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也可以用它来吸附有异味的物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的还要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制糖工业中也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随着社会的发展,活性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饮用水在深度净化处理时都要用到活性炭,人们还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装修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等等。

    讨论
    结合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3.C60
    科学家发现,除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其中,发现较早并已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
    每个C印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C60分子形似足球(如图6—4),这种足球结构的C60分子很稳定。

    C60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C60的独特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可能广泛应用于超导、催化、材料、医学及生物等领域。目前,人类对C60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我国的科研机构在C60的制备和分离、C60的超导性、C60的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就,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等相关知识。
    要求:
    (1)请将材料二实验6—1中的表格补充完整。
    (2)根据以上材料完成“碳的单质”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