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题库分类
下载APP
帮助中心
首页
考试
搜题
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查试题
>
学历类
>
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
>
古代汉语
>
根据下列例句,分析“之”的词性及其语法作用(或意义)(6分)(1)(之)二蟲又何知?(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3)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4)雖我(之)死,有子存焉。(5)齊侯臣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6)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
简答题
根据下列例句,分析“之”的词性及其语法作用(或意义)(6分)(1)(之)二蟲又何知?(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3)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4)雖我(之)死,有子存焉。(5)齊侯臣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6)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901****24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3292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901****24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3293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搜索
相关试题
换一换
简答题
根据下列例句,分析“之”的词性及其语法作用(或意义)(6分)(1)(之)二蟲又何知?(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3)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4)雖我(之)死,有子存焉。(5)齊侯臣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6)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
答案
主观题
在“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句中,前“之”的词性是(),其语法作用或意义是()。
答案
主观题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5分)宫之奇(以)其族行。以:
答案
主观题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5分)今夫蜀,西辟之國,(而)戎狄之長也。而:
答案
单选题
在"夫神仙虽不目见"中,"目"之语法作用及其意义是( )
A.名作状,凭眼睛…… B.名作动,看 C.使动用法,使有眼睛 D.意动用法。认为是眼睛
答案
单选题
在“夫神仙虽不目见”中,“目”之语法作用及其意义是()
A.名作状,凭眼睛…… B.名作动,看 C.使动用法,使有眼睛 D.意动用法。认为是眼睛
答案
单选题
在夫神仙虽不目见中,目之语法作用及其意义是()
A.名作状,凭眼睛…… B.名作动,看 C.使动用法,使有眼睛 D.意动用法。认为是眼睛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的词性和用法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
A.善善恶恶 B.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C.存亡国,继绝世 D.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加点词语法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李之往来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樊将军以穷苦来归丹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诸郎中执兵
答案
主观题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5分)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雖:
答案
热门试题
在《荀子·天论》“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句子中,“与”的词性是(),它的语法作用或意义是()。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之武城
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是:()例句:鹏之徙于南冥也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语法作用。余聽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以: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良乃入,(具)告沛公。具:
“姜氏欲之,焉避害?”中“焉”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是()
在“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句中,“与”的词性是(),其语法作用或意义是()。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然:
下列各项加点虚词“之”的用法意义与例句一致的是( )例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是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树之桑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汉王与义帝发丧”句中,“与”的词性是(),其语法作用是()。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夫人将启之”中“之”的意义及语法地位是( )
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以”的词性和语法作用。(1)然而衆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2)古之民樸(以)厚,今上民巧以偽。(3)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以”词性和意义:_____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以”词性和意义:_____
在“文言七十二变”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整理教材中包含“之”的语句,并解释它在句中的词性和意义。下列对“之”的词性和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免费查看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
20
次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免费注册
新用户使用手机号登录直接完成注册
忘记密码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
【个人中心】
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
手机号后六位
我知道了
APP
下载
手机浏览器 扫码下载
关注
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
微信
小程序
微信扫码关注
领取
资料
微信扫码添加老师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