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墨子以极其艰苦的生活方式,彻底忘我的牺牲精神,承担着无比沉重的社会责任,这使他的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直到他去世之后,不仅这种感召力没有消散,而且还表现得更加强烈。 B.面对周朝日益紊乱的政治局面,老子消极悲观,提出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C.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用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判断的正误,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D.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为人类的道德生活确立了最基本的准则,力图以仁爱的精神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并由此入手来解救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