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9月30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263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9月30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中职)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颈联,五六句为颔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A

    B

  • 2. 《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A

    B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孝道的情感与外推 龚群 ①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亲情情感。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人的幼年与其他动物不同。一匹马或一头羊,一生下来,只要风把它的皮毛一吹干,它就可以在草原上奔跑起来。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人爱自己的生命,因而爱生养他的亲人。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因而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相反,不践行孝道是不道德的,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②孝的培育以父母对子女的天然情感和关照为前提。同样,如果没有子女对父母的爱,也就没有最基本的爱的情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子女成长懂事之后才有的。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或有一个基本的移情现象,它使得父母特别能理会孩子的需要,而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所以作为普遍的出发点,孝应该放在一个持续的相互关系中加以考察。 ③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传统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孝治天下。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的概念,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有删改)

    1. 下列对“孝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悌是儒家道德的主观要求,与自然法则无关。

    B儒家对孝与悌的教育有差异,孝比悌更根本。

    C孝悌的情感行为所发生的范围首先是在家庭之中。

    D儒家思想孝悌并用的原因之一是治国需先治家。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2.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以动衬静,既表现出游兴盎然,又渲染了荷塘的静谧。

    B第四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刻画出游女的活泼情状。

    C末句对比映衬,夕阳、团荷、脸庞构成一幅鲜亮美妙的图画。

    D全词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饶有趣味。

  • 1.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和(),话剧《龙须沟》和()  
  • 2. (),水不厌深。周公吐哺,()。(曹操《短歌行》)  
  • 1. 曙光县将于7月20—30日举办全县青年运动会,需要50名志愿者,协助县体委完成运动会的相关工作。要求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不限。请你以曙光县共青团委的名义写一篇倡议书。(不超过200字)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英]约翰·济慈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德]卡尔·马克思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美育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美育是一种刚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高原雪 高洪波【注】 北京连续一个月大热,据老辈人说,这种大热在1947年发生过,以后就再没碰到过——这么说来,半个世纪一次的酷暑,被我一不小心赶上了。 北京大热,大热到什么程度?火笼?蒸锅?还是湖北女作家池莉形容武汉那样:一群人浸在游泳池里听首长的报告?太夸张了,首长虽然爱作报告,但他面对一群赤裸裸的听众和浮在水面上的一颗颗充满期待的头颅,那感觉肯定好不到哪去。 池莉笔下的武汉,是五六十年代的武汉,那时还没有冷气,“灵台无计逃神矢”,只好浸泡在水中以避酷暑。北京这次持续高温,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午时分电视台的记者到某路口的交通岗,警察同志正挥汗如雨地指挥交通。记者把温度计拿出来,放在警察脚下一测,乖乖,水银柱“噌”地蹿上去,五十多摄氏度! 人在这种高温下生活,您怎么能不浑身冒汗出痱子!然后念叨一个字:烦。 正烦着的时候,电话铃响了,一听,是云南一位朋友的声音,忙打听昆明热不热?这位仁兄一笑,说我们这里很凉快,一早一晚还得穿毛衣。 你说气不气人! 为了安顿自己被高温炙烤得焦躁的心情,放下电话便琢磨让自己凉快的事,一下子想起了云南的雪,三月雪,这是一种意识流,超越时空的本能。 云南的雪,雪片不像北方那么大,有几分细碎,落在地上之后很快就融化成湿漉漉的雪水,从雪花到雪水的过程,十分短暂,也许是三月的云南地气已很是温暖的缘故吧? 雪如果再起劲地落上几个时辰,地面的热气渐渐被雪花们的努力所遮掩,你会发现一层浅白从天空铺下来,先是染白了绿色的松树、黄色的土墙、黑色或红色的屋顶,高傲的公鸡尾巴似的竹子们,也禁不住弯下了腰,翠绿的竹叶托住高天的白雪,格外有一种楚楚动人的风韵。在雪花的侵袭下,最冷静也最倔强的恐怕要数仙人掌了,它们举着自己尖刺密布的巴掌,不客气地刺破雪花的身躯,一阵风吹过,雪花们委屈地从仙人掌上滑落,也许这种相逢本来就是季节的错误。 雪花们继续飞舞,降落,随心所欲地栖息在自己可心的地方。当傍晚时分暮色被白雪裹挟而至时,浅白的颜色渐渐变成银灰,再过一会儿,银灰色也消失了,一种朦朦胧胧乌乌涂涂的色调掩上来,远处的村落先亮起一星灯花,继而是一片灯火,夜色与雪色借助迷离的灯光,显出了高原特有的另一种神秘,而寒意与凛冽,也就在这时浮动在夜空,你踩着薄薄的一层积雪走向远方,每一个脚印,都提醒你这是一场罕见的雪,是高原三月雪。 这当然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三月雪不同于冬雪,是老天爷恶作剧的一种表现,是成心跟人们过不去。联想起北京七月间的持续高温天气,下意识地,我想起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种种无奈,气温异常不过是小小的不言的惩罚。 然而拿高原雪来抵御北京暑热,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却是我本人的专利,在写出“高原雪”的同时,屋外竟掠过一缕凉风,甚至有几丝雨意,焦灼的心境,渐渐地复归于清凉。 遥远的高原雪,还在落着吗? (选自《自然风情》,有删改) 【注】高洪波:诗人、散文家,曾在云南生活过。

    1. 文章以“遥远的高原雪,还在落着吗?”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2. 请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进行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且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