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1月27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29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1月27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中职)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  

    A

    B

  • 2.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A

    B

  • 1. 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通常所说的“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左传》《三国志》。

    B“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楷书四大家”是指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以及元代的赵孟頫。

    D“书法四体”指的是正、草、隶、篆。

  • 2. 下列语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在我们的鼎力支持下,小区居民文娱活动的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B希望你们发挥聪明才智,为开发本地特色旅游项目尽一份绵薄之力。

    C本次网络招聘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优秀学子前来应聘,请敬候回音。

    D如何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本次校园诗词大会,请诸位发表高见。

  • 1. 执手相看泪眼,()。[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2. (),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法]蒙田 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德]费尔巴哈 如果真的要写墓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李嘉诚 “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网络平台上,娱乐明星上传一张照片或发一条消息,立刻就会引来大量网友围观。 近年来,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大国工匠、人民子弟兵、快递小哥等在自己的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推崇。 对上述现象,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二)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三)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1. 作者为什么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把荷花箭比作哨兵?  
  •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作“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2. 运用俗语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是本文一大特色。分析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 (1)“远亲不如近邻”。 (2)“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