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1月3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98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1月3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中职)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A

    B

  • 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  

    A

    B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探索小行星防御新路径 李明涛 浩瀚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公转的不仅有八大行星,还有千千万万个头不等、形状各异、运行轨道不同的小行星。它们在装点太空的同时,也带来撞击地球的风险和隐患。人们或许认为这是杞人忧天,但只要看看月球上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就知道此类事件并不新鲜。之所以察觉不到,是因为人们记录这些事件的历史还太短。 大量证据表明,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湾,生存了1.6亿年的恐龙因此灭绝。2013年,一颗直径约18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约30公里高空爆炸,当量约相当于30颗广岛原子弹,导致近1500人受伤。这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后果会更严重。可见,小行星防御与人类未来息息相关,各航天大国都在开展此项研究。 如果小行星真要撞击地球应怎么办?科学家们设计了多种办法。第一招是使用核武器将小行星炸成碎块,但碎块可能还会飞向地球。第二招是用飞行器拖走小行星,不过这对大尺寸小行星无能为力。第三招是利用激光烧蚀小行星,这一技术尚待发展。 第四招是利用万有引力,缓慢牵引小行星使其改变运行轨道,不过这需要较长预警时间。第五招是动能撞击,即利用飞行器撞击小行星,使其瞬间改变速度,并逐渐偏转其轨道,这是目前最成熟可行的技术手段。 国外不久前发射了一枚航天器,开展“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这是人类首次进行小行星防御测试,也是动能撞击技术在深空中的首次验证。该航天器重约550千克,将会在2022年10月“迪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接近地球时,以约6.6公里/秒的高速去撞击该系统中的“小月亮”。就像地球有月球,有些小行星也有自己的卫星。“迪迪莫斯”就由一颗直径约780米的主星和一颗直径约160米的“小月亮”组成。这颗“小月亮”像钟表指针一样运转,它每11小时55分钟环绕主星运行一圈。预计撞击后,其绕转周期将缩短 10分钟左右,届时人们可通过地面望远镜观测到绕转周期的改变。 这一任务设计得相当巧妙。首先,选择的实验对象无论怎么受到撞击,未来几百年都不可能撞击地球,这是为了防止弄巧成拙,把本来无害的小行星导向地球。其次,通过测量绕转周期改变量来评估撞击效果,这就规避了直接测量微弱速度改变的难题。再者,撞击窗口选在2022年这颗小行星距地球仅1100万公里处,人们可利用地面光学和雷达望远镜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同时,这一任务还计划开展柔性太阳能帆板、新型电推进系统等多项新技术试验,为未来深空探索积累宝贵经验。 防御小行星撞击是人类面对的共同任务,我国对此同样高度重视。国家把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作为未来重要航天项目之一,提出“以石击石”“末级击石”等中国特色的小行星防御方案。期待我国未来能够为防御小行星撞击、保护地球家园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是  

    A恐龙的灭绝表明,体积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B动能撞击作为最成熟最可行的手段,是人类防御小行星撞击威胁的首选。

    C本次小行星防御测试会产生大量碎片,可能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D我国采用“以石击石”“末级击石”等中国特色方案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天文学也是物理。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比如研究太阳内部、恒星内部。人去不了,怎么研究?一是研究可见光,把可见的星光分成光谱,把不同频段的光摄下来进行研究。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长更短的γ射线等。这么一研究,就发现天上可是热闹——到处有星的爆发,一颗星爆发像氢弹爆炸一样。一个爆发的过程是一两个月、几个月。中国古书上有所谓客星,实际上就是星的爆发。爆发时亮了,就看得见,天上来了“客人”;过一段时间爆发过程结束,看不见了,就以为是“客人”走了。天上还有一些更怪的现象。如中子星,是由中子组成的密度非常大的星,一颗芝麻点大小的中子星物质就有几百万吨重,而且转得很快,转时发出的X光强度不一样,变化周期不到一秒。还有一种星,名叫“黑洞”,其实不是洞,是光出不来的星。这种星密度更高,引力场特别强,强到光线被吸住射不出来,只有当其他物质被吸引掉进去时才发光,发射出X线。不但恒星会爆发,而且由亿万颗恒星组成的星系,像我们所在的银河星系,中心也会爆发,还会爆发得更强烈。一颗恒星爆发起来产生的能量等于十万亿亿个氢弹爆炸的能量,而一个星系爆发起来的能量等于亿亿个恒星爆发的能量。要了解这些天文现象没有物理学是不行的。 (选自钱学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2. 下列有关选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中的“看不见的频段”指的是波长较短的红外线、无线电波和波长较长的紫外线、X光等。

    B“爆发时亮了,就看得见,天上来了‘客人’”中的“客人”形象地表达出了星的爆发的特点。

    C“一颗芝麻点大小的中子星物质就有几百万吨重”以人们熟悉的事物作类比来突出中子星密度大的特点。

    D“只有当其他物质被吸引掉进去时才发光”中的“只有”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 1. 《不求甚解》一课选自《()》,作者是(),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 2. 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  
  • 1. 春都艺术学校定于2019年5月24日(周五)19:00在学校礼堂举办2019届毕业生汇报演出,请你以校学生会名义给本校客座教授刘天池先生写一封邀请信,邀请刘先生来观摩指导。(200字以内)  
  • 2. 某校兹定于2023年3月10日举行建校32周年校庆,活动时间为1天,请你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写一份通知,告知全校师生于当天上午8:00在操场集合,并统一着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二)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三)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1. 作者把月光下银白雪亮的席子比作“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这样诗化的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地?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2. 当司务长布置打柴的任务时,“我”产生了疑惑。面对“我”的质疑,司务长连用了四个“对不对”。作者详写这一段对话的情景有什么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