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2月10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107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2月10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中职)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常见的书信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构成。  

    A

    B

  • 2. 词是我国诗歌的一种,盛行于宋代。因句子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A

    B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岳阳楼记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 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庙堂之高(指朝廷)

    B进亦忧,退亦忧(这样)

    C先天下之而忧(然而)

    D予尝求古仁人心(的)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电视直播带货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的电视购物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它秉持的是移动传播的模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B中国人民的团结坚忍让世界惊叹,中华民族迸发出的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令世界瞩目。

    C杨成武将军晚年书写的回忆录《忆长征》,以客观理性的视角,生动具体地再现了近七十多年前他亲身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

    D他以翔实、准确而细腻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了清晰的可视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 《致橡树》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人()的代表作。  
  • 2.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彼岸:江河湖海的那一边;借指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境界。 无论是从河的此岸到达彼岸,还是从生活的一种状态提升到另一种状态,都需要我们树立目标,付出努力。 回顾过去,你一定有过付出努力后达到目标的经历吧。 展望未来,你大概也逐渐有了明确的目标,并打算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吧。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可以回顾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 你计划假期跟朋友外出游玩7天(下周一至周日),想拜托邻居赵奶奶照看家里的花草,请你说一段话,向赵奶奶表明意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得体。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绡鞋掌钉的小皮匠。 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后花园里的绣楼是皮匠女儿的,虽说她自从上大学以后,二十多年了,也就只有春节才回来,可皮匠还是原样留着。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中间被国家安排去皮革厂工作,后来又回到了老地方,继续做他的皮匠。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东轩笔录》《渑水燕谈录》《湘山野录》《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重考南宋三陈故里的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涌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东轩笔录》《渑水燕谈录》《湘山野录》《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重考南宋三陈故里的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涌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寄给了老教授。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变了。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是上帝,他什么都知道,比如巴尔扎克。读者是信徒,只有老老实实地听着。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者是平等的,读者的“参与意识”很强,他要参与创作。我相信接受美学。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认同,首肯。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俗话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吗? (有删改)

    1. 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举三例具体分析文本一中的“留白”及其艺术效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炊烟是引我回家的路 艾科 ①儿时贪玩,和伙伴们一起疯耍时,往往就忘了回家的时间,所以每到饭点,大人都会扯着嗓子沿村吆喝自家孩子回去吃饭,那景象就像一台正在上演的地方大戏,锣鼓点一阵紧过一阵,主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声浪一山更比一山高。对于久唤不回的孩子,家长抓住现行后,则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连同“拳打脚踢白眼怒骂”齐齐上阵,直至把孩子“押解”回家为止。 ②母亲高兴时,做好了饭也会沿着村路扯着嗓子呼喊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她心绪倘若不佳,则会置在外面疯玩的我于不顾,默不作声地和父亲一起享用饭食,待他们酒足饭饱后,只在锅里留下一些“残羹冷炙”供我回来充饥;最糟的时候,母亲吃过饭,非但不给我留下一粒米或半块馍,还会命我靠墙而站抑或跪地反思,让我长好按时回家吃饭的记性。久而久之,为了及时回家吃饭从而规避母亲的惩戒,我渐渐多了一个心眼——我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玩耍,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瞅一眼矗立在厨房屋顶上的那个青砖烟囱,看烟囱里面是否冒出了袅袅炊烟。炊烟一出,说明母亲已经开始烧锅做饭,而我也要做好回家吃饭的准备了,以免过时不候,罚站伺候。 ③母亲总是在夏收和秋收两季脾气暴戾。农闲的时候,她的心情出奇地温和,每次做好了饭,都会不厌 其烦地满村唤我回家吃饭,所以在她心情愉悦的时节里,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到处玩耍,从来不用谨小慎微地观察家中那个耸入天际的烟囱何时冒烟。我可以堂而皇之地跟随小伙伴跑到离家一里路之遥的小河边,看小伙下河摸鱼老汉划船撒网,看妇女河边浣衣鸭群水中嬉戏。有时抬头明明看到远方的乡村上空,已有缕缕炊烟升起,甚至还有若隐若现的饭香,伴着乡间微风徐徐飘入鼻端,我也丝毫不以为意,并且继续心无旁骛地欣赏河中的景象。直至母亲戴着头巾、围着围裙、几步一声地过来喊我回家吃饭,我才会懒洋洋地起身,迈着依依不舍的步伐返回。 ④我扯着母亲那散发着油烟与柴木气味的衣襟,蹦蹦跳跳地跟随她沿着乡村土路往家走,刚刚走到院落门口,清晨四散而去的鸡鸭全都一股脑蜂拥而来,它们叽叽嘎嘎、咯咯嗒嗒地围拢在梧桐树下,等待主人抛撒食粮。它们认识母亲,就像我认识引我回家的炊烟一样。母亲径直走到厢房屋里的粮囤旁,分别舀出一瓢专门存储的干瘪的玉米和小麦,然后往梧桐树下扬手一撒,那些饥饿如狼的家禽便会倏然飞扑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争抢饭食。母亲伸着食指点数完家禽的数量后告诉我:“你看,鸡鸭尚且知道定时回来吃食,你就不能也像它们一样,到了饭点就回家吗?没有手表不是理由,屋顶上的烟囱里啥时候冒烟,你能看不到吗?”听完了母亲的训导,我努起嘴巴告诉她:“以后我会注意观察咱家的烟囱的,尽量不再让你满村吆喝我回家吃饭。” ⑤其实,我挺惧惮母亲生气时的样子的,所以有时在出门玩耍之前,我都会事先溜进厨房,偷看一眼锅灶前面堆放的是什么柴火,以期到时能够辨识家里的烟囱会冒出什么样的炊烟。经验告诉我,如果母亲用的是干燥的豆秸或劈柴烧火做饭,那么烟囱里面就会冒出不易察觉、接近透明的烟缕;如果使用稻草或尚未干透的柴火烧锅,那么烟囱里则会冒出浓烈稠密的黑烟。然而很多时候,这些草木“燃料”释放出的烟缕全都大同小异,仅仅通过“外形”并不足以判别是不是我家的烟囱里冒出的炊烟,所以为了精准起见,我还要额外记住我家在这座村落里所处的大概位置。这样一旦发现乡村上空有炊烟升起,即可大致判别是不是母亲开始烧饭了。如果确定不是,便可继续疯玩,否则就要主动提前回家,以规避母亲的训斥和惩罚。 ⑥长此以往,村里的伙伴们大都练就了准确判定自己家里什么时候开始烧饭的“超能力”,冒烟的烟囱有时就像上课的铃声,它悄无声息地掌控着我们回家吃饭的节奏。如此天长日久,伙伴之间也形成了一起玩耍、共同观察、相互提醒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结伴玩耍的孩童里,不管是谁,一旦看到村落上空有炊烟升起,就会根据烟缕的大致方位提醒“相关”孩童回家吃饭。我经常在伙伴们的提醒下“安全”回到家后,看见母亲不是在烧锅,就是在摆放桌椅准备吃饭。有时看母亲一人忙不过来,我就会主动上前帮忙,以讨其欢心。 ⑦流萤如线岁月如梭,转眼二十多年过去,生活业已发生巨变。如今,村民们大多都在使用清洁能源烹饪一日三餐,乡村昔日炊烟袅袅的景象也已不复存在。故乡的楼高了,路宽了,景美了,人少了,更静了,没有了聚集玩耍的孩童,便没有了唤儿回家吃饭的慈母声声。可是站在成年后的某个人生路口蓦然回首,更加怀念的,依然是那段炊烟引我回家吃饭的童年时光

    2. 本文结尾写如今故乡的情况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