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2月18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929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2月18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中职)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A

    B

  • 2. 屈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九歌》。  

    A

    B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人崇尚青色,将其与许多美好的物象联系在一起,年轻人又被称为“青年”,正当年少是“青葱岁月”,廉洁奉公的官员是“青天”,技艺高超为“炉火纯青”,仕途亨通乃“平步青云”“青云直上”。被重视或喜爱除了所谓受到“青睐”,还可说成得到“青眼”“垂青”。史书亦可谓“青史”“汗青”,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往往被古人视为无上的荣耀。世间有五光十色,古人为何独对青色分外垂青呢? 中国的先人们将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统一划分为“木火金土水”,即“五行”。人们对这五种自然物质的色彩加以观察和总结,由此产生了“青赤白黄黑”,即“五色”。《释名·释采帛》曰:“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说文解字》解释:“青,东方色也。”具体而言,青色五行属木,而木象征着具有生长的特性的植物,关乎春季和东方。春季象征一年之始,东方则象征一日之始,故青色便象征着“生”的希望与开始。可以想象,与远古先民的环境最休戚相关的颜色是青色——头顶青天,身傍碧水,放眼望去是葱葱郁郁的植被,无时无处不被青色所濡染和包围。在长久的无意识的共生中,青色浸染了古人的色彩观,并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对于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华民族来说,青色的寓意古朴、庄重而神圣。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当青色以文字、意象的形式融入艺术创作时,它就成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 漫漫华夏文学史亦可称为一部青色的“劳模史”。有人统计过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位文豪共计2800多首使用色彩词的诗歌,其中提及青色的就有709处,数量居所有颜色之首。历代文人墨客撷草木之色,集山川之彩,铺陈设色,借色传情,或述一已之志,寄托人生理想,或抒一腔深情,感叹离愁别绪……乐此不疲地把各自对青色的推崇诉诸笔端,并将之巧妙地融于不同意境的创造,赋予青色独特且丰富的审美内涵。 “诗画本一律”,青色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丹青”之名的组成部分,而且在传统绘画中,无论是文人雅士创作的山水画,还是民间艺人创作的宗教壁画,艺术家们都格外关注颜料中的青、绿。在很长时间内,中国山水画的主色调就是青绿色。 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瓷器,也与中华民族“尚青”的传统密不可分。特别是宋代,青瓷制造发展至巅峰,宋人理性、沉静、悠远、淡泊的品格和青色冷静、阴柔、素雅、含蓄的特点完美契合,直观映照了色彩审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发展脉络。 此外,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于民间的蓝印花布,也和中国布衣“青衣蓝衫”的现象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人多势众”,成为国人“尚青”观念的另一个注脚。 青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颜色,它温润而不虚浮,灵动而不张扬,清爽而不单调。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色也将陪伴着我们不断创造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情感牵念。 (选自云海《华夏千年一抹青》,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段写作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开门见山点明观点,论据充足,论证过程条理清晰。

    B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论述古人尚青现象。

    C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相结合,语言凝练、典雅、厚重。

    D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组织材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2.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____ ___,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A吴宫花草埋幽径

    B一骑红尘妃子笑

    C可怜后主还祠庙

    D青海长云暗雪山

  • 1. 《最后的常青藤叶》的作者是美国作家()。  
  • 2. 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彼岸:江河湖海的那一边;借指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境界。 无论是从河的此岸到达彼岸,还是从生活的一种状态提升到另一种状态,都需要我们树立目标,付出努力。 回顾过去,你一定有过付出努力后达到目标的经历吧。 展望未来,你大概也逐渐有了明确的目标,并打算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吧。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可以回顾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绡鞋掌钉的小皮匠。 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后花园里的绣楼是皮匠女儿的,虽说她自从上大学以后,二十多年了,也就只有春节才回来,可皮匠还是原样留着。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中间被国家安排去皮革厂工作,后来又回到了老地方,继续做他的皮匠。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东轩笔录》《渑水燕谈录》《湘山野录》《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重考南宋三陈故里的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涌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东轩笔录》《渑水燕谈录》《湘山野录》《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重考南宋三陈故里的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涌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寄给了老教授。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变了。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是上帝,他什么都知道,比如巴尔扎克。读者是信徒,只有老老实实地听着。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者是平等的,读者的“参与意识”很强,他要参与创作。我相信接受美学。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认同,首肯。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俗话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吗? (有删改)

    1. 文本一中陈皮匠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请简要概括小说为陈皮匠的这句话做了哪些铺垫。  
  • 2. 将下面三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 ①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 ②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 ③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