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饮茶史话·清幽雅致 ①古人进饮,非常讲究环境气氛,饮酒追求热烈的氛围,而饮茶则重在清静的环境。美妙的环境,有自然天成的,也有人为铺设的。饮茶时感受的雅致,很大程度上来自清幽的环境。茶人因此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茶的最高境界。 ②从传世的许多文人画可以看出,古人饮茶多选择在松林、湖畔,或在庭院山石旁,或在书房深闺中,如明代唐寅的两幅《品茶图》,都描绘了文人在松间草庐品茶的情景。清人吴友如的《画谱》,有书斋品茶和庭院品茶的画面,表现了文人们的情趣。 ③后世人常以在花前月下品茗为一种雅赏,不知唐代对于花前饮茶是最忌讳的,谓之“杀风景”。宋人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引《三山老人语录》说:“唐人以对花啜茶,谓之杀风景。”所以王安石在给他的兄弟王安甫寄茶时所附的一首诗中说:“碧月团团堕九天,封题寄与洛中仙。石楼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漫煎。”王安石让他的兄弟收到茶后,不要高兴过了头,千万别在金谷园赏花时去煎茶。视对花饮茶为杀风景,最早见于李商隐的《义山杂纂》,列举了几种在当时看作是杀风景的事,包括“清泉濯足,花上晒辉,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这都是一些不雅不文的行为,“对花啜茶”之所以也列在其中,恐怕主要是因为花香会妨碍人们品味茶香。所以晏殊教人饮茶别去杀风景,要赏花时你就饮酒好了,他的一首诗正是这样说的:“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蓝煮惠泉。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醋醉花前。”北宋时人们还忌讳这种杀风景,是受了唐人的影响。到了南宋后期,对花品茶已不再被人认为是“杀风景”了。《冷庐杂识》说:“对花啜茶,唐人谓之杀风景,宋人则不然。张功甫《梅花宜称》有‘扫雪烹茶’一条。放翁诗云:‘花坞茶新满市香。’盖以此为韵事矣。”这时不仅可以对花饮茶,茶人还以花香发茶香,制成了花香茶,传统观念有了明显改变。 ④在明人看来,饮茶的最佳场所还是自构的茶室内,古人称之为“茶寮”。明代陆树声的《茶寮记》说,他自己在园子里建了小寮,是为饮茶之所。茶寮内有茶灶,所有茶具一应俱全。挑选一个比较懂得茶艺的人主持茶事,还有一人帮忙汲水煎茶。一有客人造访,茶烟袅袅升腾竹林之外,主客相对,结踟趺坐,品饮佳茶,体味“清净味中三昧”,以为人生一大乐事。这种追求“竹里飘烟”的雅致,还见于同代人徐渭的《徐文长秘集》之中,谓“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我们从这些话里还可以看出,一些文人喜爱夜里饮茶,于幽中静中品味玉泉清茗。罗廪的《茶解》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滟激。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夜里品茗,竟有如此之雅,这种雅对俗人很难言说,只有高洁的饮者才能领略得到。这正是古代茶人的一种自豪与骄傲。 ⑤古人为追求品饮的雅致,对于饮茶的最佳地点和时间,提出了一些选择的标准。明代许次纾的《茶疏》就开列了一个长长的单子,说宜于品茶的时刻。许次纾还说,饮茶时,不宜靠近阴室、厨房,也不宜在喧闹的街市,不要听婴儿啼哭,不要与粗野人共饮,不要让仆从嬉戏打闹,也不要困居酷热的斋舍。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隐士冯可宾也有类似说法。品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文人们的追求,但它是一股潮流,明显影响了饮茶风尚的发展趋势。文人代表的是一个阶层,真正大众化的品茶,不会有文人们要求的那样静、幽、洁、雅,平民百姓也不具有文人们的条件和工夫,但却或多或少地受到文人风气的影响。平民百姓也像文人们一样,可以居家品茗,还可以到茶馆去品茗。茶馆文化的兴盛,正是大众品茗的必然结果。 (节选自王仁湘、杨焕新《饮茶史话》,有删改)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时间顺序从饮茶地点、时间、环境及茶叶品质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B. 第③段举晏殊教人饮茶的事例佐证了北宋文人仍然保留了唐人的某些饮茶风尚。
C. 第④段用对比论证来论述夜里品茗的境界比白天“竹里飘烟”更让人自豪骄傲。
D. 本文引用资料丰富翔实,用语轻松活泼,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147****45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27481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147****45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27482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从饮茶地点、时间、环境及茶叶品质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B.第③段举晏殊教人饮茶的事例佐证了北宋文人仍然保留了唐人的某些饮茶风尚。 C.第④段用对比论证来论述夜里品茗的境界比白天“竹里飘烟”更让人自豪骄傲。 D.本文引用资料丰富翔实,用语轻松活泼,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对历史记忆“无意出错”的论述比较详细,对“有意作假”的论述则相对简略。 B.文章在论述历史记忆会无意出错时,运用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第②段把个人记忆与群体记忆进行类比,论述了“真实历史”与记忆力的关系。 D.文章在论述时层层深入,其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③段从太行山满目耀眼的“绿”写起,引出太行崖柏。 B.④⑤段叙写太行崖柏独特的生长习性和非凡的丰神气概。 C.⑥段由人及树,以崖柏之品质映照人之精神,耐人寻味. D.⑦段收束全文,铿锵有力,营造出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语意相连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C.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D.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文章写了“我”小时候偷橘子,被父亲教导的事情。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者用温度计测出地面五十多摄氏度,这一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交通警察的爱岗敬业。 B.“雪花们继续飞舞,降落,随心所欲地栖息在自己可心的地方”一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雪花们的自由、潇洒。 C.文章把高原雪描写得富有情致,表现了作者渴望以雪的清凉来抵御暑热的心理。 D.文章采用了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细腻生动,感情真切深沉。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说“不是随便什么东西烂了都能叫酒的”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③段插入周王室用黄曲霉的黄色作为礼服颜色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C.作者详细对比了饼曲和散曲的区别,形象地解释了什么是“九酝酒法”。 D.文章结尾句“想不到长霉的东西竟能为国争光”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闲适的对话,惠子好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智辩,超然于事物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河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惠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注重对事物真相的探究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到,形状能够“嗅”到,等等。 B.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C.联觉现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D.联觉现象的研究对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预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厌弃。 B.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外婆的愧疚之情。 C.文章体现了外婆对故乡生活的怀念。 D.文章反映了外婆在异乡生活的艰辛。
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