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高原雪 高洪波【注】 北京连续一个月大热,据老辈人说,这种大热在1947年发生过,以后就再没碰到过——这么说来,半个世纪一次的酷暑,被我一不小心赶上了。 北京大热,大热到什么程度?火笼?蒸锅?还是湖北女作家池莉形容武汉那样:一群人浸在游泳池里听首长的报告?太夸张了,首长虽然爱作报告,但他面对一群赤裸裸的听众和浮在水面上的一颗颗充满期待的头颅,那感觉肯定好不到哪去。 池莉笔下的武汉,是五六十年代的武汉,那时还没有冷气,“灵台无计逃神矢”,只好浸泡在水中以避酷暑。北京这次持续高温,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午时分电视台的记者到某路口的交通岗,警察同志正挥汗如雨地指挥交通。记者把温度计拿出来,放在警察脚下一测,乖乖,水银柱“噌”地蹿上去,五十多摄氏度! 人在这种高温下生活,您怎么能不浑身冒汗出痱子!然后念叨一个字:烦。 正烦着的时候,电话铃响了,一听,是云南一位朋友的声音,忙打听昆明热不热?这位仁兄一笑,说我们这里很凉快,一早一晚还得穿毛衣。 你说气不气人! 为了安顿自己被高温炙烤得焦躁的心情,放下电话便琢磨让自己凉快的事,一下子想起了云南的雪,三月雪,这是一种意识流,超越时空的本能。 云南的雪,雪片不像北方那么大,有几分细碎,落在地上之后很快就融化成湿漉漉的雪水,从雪花到雪水的过程,十分短暂,也许是三月的云南地气已很是温暖的缘故吧? 雪如果再起劲地落上几个时辰,地面的热气渐渐被雪花们的努力所遮掩,你会发现一层浅白从天空铺下来,先是染白了绿色的松树、黄色的土墙、黑色或红色的屋顶,高傲的公鸡尾巴似的竹子们,也禁不住弯下了腰,翠绿的竹叶托住高天的白雪,格外有一种楚楚动人的风韵。在雪花的侵袭下,最冷静也最倔强的恐怕要数仙人掌了,它们举着自己尖刺密布的巴掌,不客气地刺破雪花的身躯,一阵风吹过,雪花们委屈地从仙人掌上滑落,也许这种相逢本来就是季节的错误。 雪花们继续飞舞,降落,随心所欲地栖息在自己可心的地方。当傍晚时分暮色被白雪裹挟而至时,浅白的颜色渐渐变成银灰,再过一会儿,银灰色也消失了,一种朦朦胧胧乌乌涂涂的色调掩上来,远处的村落先亮起一星灯花,继而是一片灯火,夜色与雪色借助迷离的灯光,显出了高原特有的另一种神秘,而寒意与凛冽,也就在这时浮动在夜空,你踩着薄薄的一层积雪走向远方,每一个脚印,都提醒你这是一场罕见的雪,是高原三月雪。 这当然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三月雪不同于冬雪,是老天爷恶作剧的一种表现,是成心跟人们过不去。联想起北京七月间的持续高温天气,下意识地,我想起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种种无奈,气温异常不过是小小的不言的惩罚。 然而拿高原雪来抵御北京暑热,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却是我本人的专利,在写出“高原雪”的同时,屋外竟掠过一缕凉风,甚至有几丝雨意,焦灼的心境,渐渐地复归于清凉。 遥远的高原雪,还在落着吗? (选自《自然风情》,有删改) 【注】高洪波:诗人、散文家,曾在云南生活过。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记者用温度计测出地面五十多摄氏度,这一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交通警察的爱岗敬业。
B. “雪花们继续飞舞,降落,随心所欲地栖息在自己可心的地方”一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雪花们的自由、潇洒。
C. 文章把高原雪描写得富有情致,表现了作者渴望以雪的清凉来抵御暑热的心理。
D. 文章采用了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细腻生动,感情真切深沉。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598****43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587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598****43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588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者用温度计测出地面五十多摄氏度,这一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交通警察的爱岗敬业。 B.“雪花们继续飞舞,降落,随心所欲地栖息在自己可心的地方”一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雪花们的自由、潇洒。 C.文章把高原雪描写得富有情致,表现了作者渴望以雪的清凉来抵御暑热的心理。 D.文章采用了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细腻生动,感情真切深沉。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说“不是随便什么东西烂了都能叫酒的”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③段插入周王室用黄曲霉的黄色作为礼服颜色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C.作者详细对比了饼曲和散曲的区别,形象地解释了什么是“九酝酒法”。 D.文章结尾句“想不到长霉的东西竟能为国争光”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答案
单选题
对文章第2、3自然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2自然段连用四个“有自己”,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和赞美。 B.第3自然段连用四个“不需要”,更是表达了作者满腔的豪情和报效祖国的热望。 C.作者采用象征手法,通过排比、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D.文中的“我”既是指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同时也是作者的自况。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对历史记忆“无意出错”的论述比较详细,对“有意作假”的论述则相对简略。 B.文章在论述历史记忆会无意出错时,运用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第②段把个人记忆与群体记忆进行类比,论述了“真实历史”与记忆力的关系。 D.文章在论述时层层深入,其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 D.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城萨拉曼卡是一部文化内涵丰富的“大书”,读懂这部“大书”,不能只关注小城那“一两个亮点”。 B.萨拉曼卡城的主体设施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它是全城精神结构的中心,因此没有必要修筑围墙。 C.萨拉曼卡大学图书馆是探险家哥伦布研修学习过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确是“太排场了”。 D.“贝壳未碎”,点明文章主旨:萨拉曼卡人虽然疏远了现代文明,但保住了萨拉曼卡城的历史风貌。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到,形状能够“嗅”到,等等。 B.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C.联觉现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D.联觉现象的研究对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预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厌弃。 B.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外婆的愧疚之情。 C.文章体现了外婆对故乡生活的怀念。 D.文章反映了外婆在异乡生活的艰辛。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③段从太行山满目耀眼的“绿”写起,引出太行崖柏。 B.④⑤段叙写太行崖柏独特的生长习性和非凡的丰神气概。 C.⑥段由人及树,以崖柏之品质映照人之精神,耐人寻味. D.⑦段收束全文,铿锵有力,营造出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
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