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不是随便什么东西烂了都能叫酒的。酿酒有两个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是淀粉糖化,二是酒精发酵。这两个过程必须由糖化菌、酵母菌来进行。微生物多了去了,能出酒的却不多,培养出来更不容易。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武丁时期就已掌握了微生物“霉菌”生物繁殖的规律,已能使用麦芽、谷芽制成蘖,作为糖化发酵剂酿醴,使用谷物发霉制成曲,把糖化和酒精发酵结合起来,作为糖化发酵剂酿酒了。《尚书》就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的记载。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以制曲培养微生物酿酒的国家。 ②在殷商时代,人们已经能成熟地、大规模地制曲和用曲酿酒了。这从殷墟发现的酿酒遗址中用大缸酿酒的情况和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酒器之多,可以得到证明。但那时的酒曲,也就是曲蘖,是松散的发霉发芽的谷粒,所以叫散曲。它所含有用的微生物不够纯,糖化和酒化力也不够强,所以酿酒时酒曲的用量很大。 ③到了周代,由于酒曲的发展,曲蘖这个名称的含义也有了变化。曲,专指酒曲,种类也增加了,例如《左传》中记有“麦曲”的名称,在“曲”前加麦字限制,可见已不止一种曲。因为谷芽中含有糖化酵素即糖化酶,所以人们用它来制饴糖。当时制的散曲中,一种叫黄曲霉的霉菌已占了优势。黄曲霉有较强的糖化力,用它酿酒,用曲量较之过去有所减少。有趣的是由于黄曲霉呈现美丽的黄色,周代王室也许认为这种颜色很美,所以用黄色制定了一种礼服,就叫“曲衣”。黄色后来成了历代帝王家的代表色。两汉时期,曲的种类更多了,例如有大麦制的,有小麦制的;有曲表面长有霉菌的,有表面没有长霉菌的。特别是当时除了散曲外,还出现了制成块状的曲,叫饼曲,而且不止一种。 ④从松散的曲到成块的曲,不只是形式的变化。因为饼曲外面和内部接触空气面不一样,外面有利于曲霉的增长,内部则有利于根霉和酵母的繁殖。根霉菌有很强的糖化力,也有酒精发酵力,它能在发酵中不断繁殖,不断地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使酵母菌好再将葡萄糖变为酒精。东汉时代,有种叫“九酝酒法”的酿酒法,用曲量仅及原料的百分之五,这表明当时的曲已是根霉为主,且曲的作用也从糖化发酵剂变成了所需要的微生物繁殖的菌种。从散曲到饼曲,是酒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⑤酒曲的发明,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酿酒业的一项重大贡献。后来传给日本、印度和东南亚,东方诸国的酿酒方法也就都用酒曲做糖化发酵剂。直到十九世纪末,西方国家在法国人卡尔迈特氏在研究我国酿酒用曲的基础上,分离出糖化力强并能起酒化作用的霉菌菌株,用以生产酒精,称为“阿米诺法”,才突破了酿酒非用麦芽、谷芽制作糖剂不可的状况。更晚些时间,德国人可赫氏才发明了用固体培养做微生物制成糖化发酵剂的方法进行酿造,这比我国发明用酒曲酿酒,已经晚了几千年。 ⑥想不到长霉的东西竟能为国争光。 (摘自中国青年网,有删改)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说“不是随便什么东西烂了都能叫酒的”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 ③段插入周王室用黄曲霉的黄色作为礼服颜色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C. 作者详细对比了饼曲和散曲的区别,形象地解释了什么是“九酝酒法”。
D. 文章结尾句“想不到长霉的东西竟能为国争光”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924****15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6017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924****15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6018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者用温度计测出地面五十多摄氏度,这一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交通警察的爱岗敬业。 B.“雪花们继续飞舞,降落,随心所欲地栖息在自己可心的地方”一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雪花们的自由、潇洒。 C.文章把高原雪描写得富有情致,表现了作者渴望以雪的清凉来抵御暑热的心理。 D.文章采用了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细腻生动,感情真切深沉。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说“不是随便什么东西烂了都能叫酒的”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③段插入周王室用黄曲霉的黄色作为礼服颜色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C.作者详细对比了饼曲和散曲的区别,形象地解释了什么是“九酝酒法”。 D.文章结尾句“想不到长霉的东西竟能为国争光”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答案
单选题
对文章第2、3自然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2自然段连用四个“有自己”,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和赞美。 B.第3自然段连用四个“不需要”,更是表达了作者满腔的豪情和报效祖国的热望。 C.作者采用象征手法,通过排比、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D.文中的“我”既是指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同时也是作者的自况。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对历史记忆“无意出错”的论述比较详细,对“有意作假”的论述则相对简略。 B.文章在论述历史记忆会无意出错时,运用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第②段把个人记忆与群体记忆进行类比,论述了“真实历史”与记忆力的关系。 D.文章在论述时层层深入,其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 D.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城萨拉曼卡是一部文化内涵丰富的“大书”,读懂这部“大书”,不能只关注小城那“一两个亮点”。 B.萨拉曼卡城的主体设施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它是全城精神结构的中心,因此没有必要修筑围墙。 C.萨拉曼卡大学图书馆是探险家哥伦布研修学习过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确是“太排场了”。 D.“贝壳未碎”,点明文章主旨:萨拉曼卡人虽然疏远了现代文明,但保住了萨拉曼卡城的历史风貌。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到,形状能够“嗅”到,等等。 B.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C.联觉现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D.联觉现象的研究对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预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厌弃。 B.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外婆的愧疚之情。 C.文章体现了外婆对故乡生活的怀念。 D.文章反映了外婆在异乡生活的艰辛。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③段从太行山满目耀眼的“绿”写起,引出太行崖柏。 B.④⑤段叙写太行崖柏独特的生长习性和非凡的丰神气概。 C.⑥段由人及树,以崖柏之品质映照人之精神,耐人寻味. D.⑦段收束全文,铿锵有力,营造出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
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