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人类记录、研究和评论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与它对应的个人层面的心理活动是记忆。记忆,就是个人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的过程。记录历史并研究历史,则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记录整个群体、民族、国家的生活经历的过程。本质上这是一样的心理活动,但是也有区别,个人记录的人生事件都是自己经历过的,而群体记录的历史事件不是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而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记录者却可能不是同一个人。
②记忆难免有遗忘和错误,个人的记忆是如此,群体的记忆也是一样,因此,历史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记录那些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必定多多少少有遗漏或扭曲。其实严格地说,绝对的“真实历史”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去看一个事件的时候,本身就会有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不同的视角和立场所看到的这个事件本身就不尽相同。但是如果我们的群体记忆力比较好的话,我们的历史记忆大致上还是可以接近真实的。只是可惜,我们的记忆力总是不可能那么好。
③历史记忆出错,有时候可能不是故意的,而是这个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结果。大多数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需要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告诉一个历史记载者,因此,很多的历史事件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历史记录者在记录的时候,出错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比如我们去看《史记》,其中有对历史人物生活的具体记载,这些记载的可靠性其实很难保证。《史记》记载韩信派使者向刘邦提要求,想当“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刘邦对韩信很不满,觉得这个家伙趁自己需要他的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作为要挟,是很可恶的,于是对着韩信的使者破口大骂。张良急忙偷偷踢了一下刘邦的腿,刘邦恍然大悟,意识到这个时候不能和韩信翻脸,于是马上转口说:“当什么假齐王,要当就当真齐王。”这个故事固然十分生动,但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发生过这个事情,那么知道这个事情的人只有刘邦和张良两个人,是谁把这个事情说出来的?这个事情是怎么传到司马迁这里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记忆是很不可靠的,我们常常会很自然地用想象来填补记忆中的空白。
④历史记载者是有自己的爱憎的。正如我们个人的记忆一样,爱憎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心理学家都知道,我们会更容易记住自己喜欢的人的优点,记住我们讨厌的人的缺点。这样的倾向当然会导致我们个人记忆以及历史记载的歪曲,甚至使我们记住一些也许并未有的事情。
⑤历史记载者还有可能有意作假。如果皇帝自己做了很坏的事情,他不会愿意让这个坏记录流传千古,因此,很可能利用自己的权力去影响历史记载。鲁迅提出过一个假说,一个王朝如果比较长,历史记载中它的皇帝大多都比较好。相反一个王朝如果是短命的,历史记载中就会把它的皇帝写得比较坏。
(选自朱建军《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有删改)
关于文中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的历史故事,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这个故事表明,历史记忆出错有时候是历史事件记载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结果。
B. 刘邦、张良可能没把经历的细节告诉历史记载者,历史记忆出错的可能性非常大。
C. 司马迁在对刘邦、张良的故事进行记录的时候,有可能是依靠想象来填补空白。
D. 这段历史记载不一定可靠,是因为它追求叙述的生动性。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101****45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5890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101****45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15891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