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

遇见
①“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一次次的遇见会让你离她越来越近。
②初读易安居士的词,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诗词中清丽隽秀的巧妙比拟,亦有闰中人的一点愁怨。让人不由想起戴望舒《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时,使我眼前一亮。我不禁构想出这样一副画面:雨后被濯洗过的绿叶,掩不住那衰败的花,诗人在其中踽踽独行,拈起一瓣花瓣,随口吟出这样一阙清丽脱俗、感叹韶华易逝的词。她的愁,如无边细雨般,数不胜数吧。
③后来,无意中读到李清照的生平,才知道这位绝世才女的一生竟是颠沛流离,青年时随夫被卷入党派纷争,中年时遭遇宋人不堪回首的靖康之耻,之后接连遭受丧父、丧夫之痛。她将这些痛苦都化为了愁肠百转,蕴散在了词句之间。“凝眸处,从此又添一段新愁。”这是她缱绻的深情。“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这是她空有才华、一往深情却无处安放的慨叹,从此再没有一个琴瑟和鸣的如意郎君与她共赏一轮明月。那不是一个小家碧玉的愁肠百结,而是她生命苦难背后深切悲痛的真情流露。
④打开宋词,你可能遇到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伤,遇到醉翁“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的沉郁,迎面撞到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掏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回首瞥见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卿卿我我……这些诗词长河中翻卷的浪花,姿态万千。千年已过,遇到他们,依然熠熠生辉,给我以生命的感悟和面对生活的力量。有了这种遇见,我们的生命才得以恣意绽放,并且以最美的姿态,展现生命的价值,哪怕你我只是生活中的泡沫,却也坚强,却也绚烂。
⑤再读《漱玉词》,爱恨情仇尽在其中,浅唱低吟犹在耳畔。遇见李清照,月满西楼。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12分)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712****21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27067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712****21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27068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单选题
王守仁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这样说的依据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天下惟理 C.天下惟器 D.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答案
主观题
有一位思想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位思想家是
答案
主观题
对王阳明所说的:汝不见此花时,此花便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花,此花颜色便一时明白起来,可见此花不在你心外。理解错误的是( )。
答案
主观题
13.对王阳明所说的:汝不见此花时,此花便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花,此花颜色便一时明白起来,可见此花不在你心外。理解错误的是
答案
单选题
《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B.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C.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答案
主观题
《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答案
多选题
《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答案
主观题
《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
答案
主观题
《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答案
主观题
《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 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 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见(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答案
热门试题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与朋友一起游南镇,一朋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他() ①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对花的存在的反映 ②认为花的存在离不开人对花的感觉 ③认为人对花的感觉离不开花的存在 ④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第一性的 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人们高兴的时候,就仿佛觉得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观点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两种观点()①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②都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③同属唯物主义观点④都无法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无物,而已有物之理。 材料二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影响,试列举他体现在哪些方面? 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一问题,上网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材料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 材料三所反映的观点是什么?材料三与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遇见①“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是,则此花颜色一室明白起来。”一次次的相遇会让你离她越来越近。②初读易安居士的词,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诗词中清丽隽秀的巧妙比拟,亦有闰中人的一点愁怨。让人不由想起戴望舒《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读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时,使我眼前一亮。我不禁构想出这样一副画面:雨后被濯洗过的绿叶 此木本来一花无 元稹的诗句此花开尽更无花。描写的是什么花 元稹的诗句此花开尽更无花。描写的是什么花 诗句:玉皇收拾还天上,便恐筠阳无此花。描写的是什么花 诗句:玉皇收拾还天上,便恐筠阳无此花。描写的是什么花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采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采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诗句“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所赞赏的花卉是() 百合花中的花等呈花冠状,且二轮排列,此花为() “此花开尽更无花”是出自于哪这首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作者是() 来源于旋花科植物的种子,此药材是 来源于旋花科植物的种子,此药材是 《海棠》中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此句暗引了什么典故?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