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80分钟
已答人数:37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AⅠ类场应避开断层.断层破碎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
BⅠ类场禁止选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
CⅡ类场应避开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饮用水源含水层
DⅡ类场应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
A集中式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区
B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文化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地区
C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
D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鱼虾类越冬场临近区域
A修复和加工即可用于其原始用途的物质
B贮存后返回到原生产过程或返回其产生过程的物质
C修复后不能作为土壤用途使用的污染土壤
D供实验室化验分析用或科学研究用固体废物样品
A电子废物及其处理处置残余物
B危险废物
C生活垃圾堆肥处理过程中筛分工序产生的筛上物
D医疗废物中的感染性废物
A适用于危险废物的产生者
B适用于危险废物的经营者
C适用于放射性废物的处置企业
D不适用于铜镍钴尾矿的管理者
A各种容量的适用油页岩的锅炉,参照本标准中燃煤锅炉排放控制的要求执行
B单台出力65t/h及以下的煤粉发电锅炉、煤粉供热锅炉执行本标准
C65蒸吨/小时及以下造纸工业碱回收炉参照本标准中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排放控制要求执行
D单台出力65t/h以上燃气供热锅炉(无发电能)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中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A可以根据本标准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
B可以根据本标准对只有专用固体废物鉴别标准的物质进行固体废物鉴别
C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废物的鉴别
D液态废物的鉴别,不适用于本标准
A《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B《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C《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D《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A烟囱最低允许高度为15m
B当烟囱(高于15m)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烟囱应高出建筑物3m以上
C烟囱高度低于15m,其烟(粉)尘有害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D当烟囱(高于15m)比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建筑物高2m时,其烟(粉)尘或有害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按相应区域排放标准值的50%执行
A当炉窑达不到或超过设计能力时,在最大生产能力的热负荷下测定
B当炉窑达不到或超过设计能力时,在燃料量较大的稳定加温阶段进行测定
C无组织排放烟尘及生产性粉尘监测点,设置在工业炉窑所在厂房门窗排放口处
D若工业炉窑露天设置,监测点应选在距烟(粉)尘排放源5m,最低高度1.2m处任意点
A北侧厂界测点选在厂界外1m、高度1.2m以上、距任一反射面距离不<1m的位置
B东侧厂界测点选在厂界外1m、高度1.2m以上、距任一反射面距离不<1m的位置
C南侧厂界测点选在厂界外1m、高于围墙0.5m以上的位置
D西侧厂界测点选在厂界外1m、高度在0.5m以上的位置,同时该在住宅外lm处另设测点
A无需修正
B修正值为-2dB
C修正值为-3dB
D应采取措施降低背景噪声后重新测量,再按要求进行修正
A月平均监测值
B监测总数平均监测值
C一次最大监测值
D日平均监测值
A烷基汞
B总砷
C苯并[a]芘
D挥发酚
A标准适用于抢修、抢险施工过程产生噪声的管理
B标准适用于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进行室内装修活动产生噪声的管理 C、市政、通信、交通、水利等其他类型的施工噪声排放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D标准不适用与农村地区周围有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建筑施工噪声排放的管理
A昼间等效声级超标、夜间最大声级超标
B昼间等效声级达标、夜间最大声级达标
C昼间等效声级超标、夜间最大声级达标
D昼间等效声级达标、夜间最大声级超标
A排气筒高度必须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
B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内的建筑3米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
C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米
D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
A火电厂碎煤机集尘排气筒
B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水泥窑排气筒
C陶瓷隧道窑烟囱
D水泥厂回转窑排气筒
A含铜废水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
B含镍废水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
C含银废水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
D含锰废水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
A昼间70dB夜间67dB
B昼间75dB夜间72dB
C昼间80dB夜间75dB
D昼间80dB夜间80dB
A砷
B铅
C铜
D镉
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B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C医疗卫生用地
D物流仓储用地
A第一类适用于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B第二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水产养殖区、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C第三类适用于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上运用或娱乐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D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一般工业用水区、海洋开发作业区
A不得不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监测时,应在门窗关闭状况下进行室内噪声监测
B受铁路噪声影响的,昼、夜各测量不低于平均运行密度的1h等效声级Leq
C若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断)的运行车次密集,测量时间可缩短至20min
D受固定噪声源的非稳态噪声影响的,测量整个正常工作时间(或代表性时段)的等效声级Leq
A夜间50dB
B夜间65dB
C昼间60dB
D昼间75dB
ACOD采用重铬酸盐法
B氨氮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
C溶解氧采用碘量法
D石油类采用重量分析法
A潜水监测频率应不少于每年两次(丰水期和枯水期各1次)
B潜水监测频率应不少于每年两次(平水期和枯水期各1次)
C承压水监测频率可以根据质量变化情况确定,宜每年1次(枯水期1次)
D承压水监测频率可以根据质量变化情况确定,宜每年1次(平水期1次)
AⅠ
BⅡ
CⅢ
DⅣ
ANOx
BSO2
CPM10
DPb
A农村地区
B居住区
C文化区
D自然保护区
A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B仔稚幼鱼的索饵场、鱼虾类产卵场、鱼虾类越冬场、鱼虾类洄游通道
C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D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A通过现场勘察核实所收集文件资料的准确性
B能全面覆盖项目建设所涉及区域的,勘察区域与勘察对象应基本能覆盖建设项目所涉及区域的80%以上
C对于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随机性和典型性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
D为了定量了解项目建设前后对周围生态所产生的影响,必须进行植物样方调查
A列表说明工程实际占用耕地及占用变化情况
B说明工程影响区域内对水利设施采取的保护措施
C明确对临时占用耕地所采取的恢复措施及效果
D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预测值的符合程度
A15
B30
C60
D9
A污染控制设施建设方案
B清洁能源与资源替代等措施
C发布管理规章和制度
D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A规划的协调性分析结论
B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论证结论
C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达性结论
D规划要素的优化调整建议
A拟建生态保护工程设计的情况
B区域噪声污染控制情况
C已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情况
D清洁能源利用
A最低合理可行原则(ALARP)
B安全经济合理原则
C安全经济科学原则
D安全经济技术可行原则
A规划实施是否导致区域环境功能变化
B规划实施是否导致区域资源与环境利用严重冲突
C规划实施是否导致区域人群健康状况发生显著变化
D规划实施是否导致区域产业布局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A规划基础条件的不确定性分析
B规划区域环境政策分析
C规划具体方案的不确定行分析
D规划不确定性的应对分析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简单分析
A大气环境风险一级评价范围为距建设项目边界不低于5km的区域
B大气环境风险二级评价范围为距离源点不低于5km的区域
C大气环境风险二级评价范围为距建设项目边界不低于3km的区域
D大气环境风险三级评价范围为距离源点不低于3km的区域
A12
B4.5
C7.5
D6
A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
B工程平面图
C土地利用现状图
D植被类型图
A≥1:25万
B≥1:10万
C≥1:5万
D≥1:1万
A土壤风险评价、生态风险评价
B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核与辐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
C涉及有毒有害危险物质生产、使用、储存(不包括使用管线输运)的建设项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故(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的环境风险评价
D涉及易燃易爆危险物质生产、使用、储存(包使用管线输运)的建设项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故(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的环境风险评价
A0.2km
B0.3km
C0.5km
D0.8km
A土壤环境是指受自然因素作用的,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生物有机体等组成的陆地表面疏松综合体
B土壤环境是指受人为因素作用的,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生物有机体等组成的陆地表面疏松综合体
C土壤环境是指受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的,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生物有机体等组成的陆地表面疏松综合体
D土壤环境是指受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的,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生物有机体等组成的污染物能够影响的松散层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仅做生态影响分析
A大气沉降
B地面漫流
C垂直入渗
D水位变化
A土壤盐分含量、pH值
B土壤盐分含量、氧化还原电位
C阳离子交换量、氧化还原电位
D阳离子交换量、pH值
A涉及地面漫流影响的,占地范围内应采取绿化措施
B涉及盐化影响的,可采取排水排盐等措施
C涉及盐化影响的,可采取提供地下水位等措施
D涉及大气沉降影响的,可采取设置地面硬化。围堪或围墙等措施
A标准指数法
B综合评分法
C加附注的评分法
D类比分析法
A处于半自由声场的无指向性声源,r>D
B处于自由声场的无指向性声源,r>D
C处于半自由声场的无指向性声源,r>2D
D处于自由声场的无指向性声源,r>2D
A一级评价建设项目至少需布设11个监测点位
B二级评价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占地范围外至少需布设2个表层样点
C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占地范围超过100hm2的,每增加20hm2增加1个监测点
D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可优化调整占地范围内、外监测点数量,保持总数不变
A一级B,二级
C三级
D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A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评价量有昼夜间等效声级
B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评价量有A声功率级(LAW)
C声源源强表达量有中心频率为63Hz~8KHz8个倍频带的声功率级(LW)
D机场周围区域受飞机低空飞越噪声环境影响的评价量为等效感觉噪声级(LEPN)
A一级
C三级
B二级
D不定级,进行相关分析
A如rdiv≈0
B当a/π
C当r>b/π时,该声源可近似为点声源,类似点声源衰减特性,衰减量Adiv≈20lg(r/r0)
D当r>bπ时,该声源可近似为点声源,类似点声源衰减特性,衰减量Adiv≈15lg(r/r0)
A重点防渗区等效黏土防渗层Mb≥6.0m,k≤10-6cm/s
B简单防渗区只进行一般地面硬化即可
C一般防渗区可参照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执行
D一般防渗区Mb≥1.5m,k≤10-6cm/s
A一级评价应采用数值法
B二级评价建议优先采用数值法
C三级评价应采用解析法
D三级评价可采用类比分析法
A建设项目声源对外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外环境声源对需要安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B稳态声源和非稳态声源的声环境影响评价
C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D现有声源和新增声源的声环境影响评价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A1:5000比例尺
B1:10000比例尺
C1:25000比例尺
D1:50000比例尺
A1
B2
C3
D4
A6mg/L
B4mg/L
C3.2mg/L
D2mg/L
A造成入海河口(湾口)宽度束窄(束窄尺度达到原宽度的4%)的建设项目
B引水式电站
C影响范围涉及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的建设项目
D某建设项目其不透水的单方向建筑尺度较长的水工建筑物(如防波堤、导流堤等),其与潮流或水流主流向切线垂直方向投影长度等于2km时
A温泉水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B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
C备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D规划的集中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A500
B1000
C1500
D2000
A75%
B90%
C95%
D98%
A垂向一维
B纵向一维
C平面二维
D立面二维
A评价区域近20年以上最高环境温度
B评价区域近20年以上最低环境温度
C评价区域近20年以上地面平均气压
D土地利用类型
A水温
B径流过程
C径流深
D水量
A总锌的污染物当量值为0.2kg
B六价铬、总砷、总银的污染物当量值相同
C总镉、总铅的污染物当量值不同
D总铬的污染物当量值为0.04kg
AADMS
BAERMOD
CCALPUFF
DAUSTAL2000
Ak=[(区域消减(a)-本项目(a)]/区域消减(a)*100%
Bk=[区域消减(a)-本项目(a)]/-本项目(a)*100%
Ck=[本项目(a)-区域消减(a)]/-区域消减(a)*100%
Dk=[本项目(a)-区域消减(a)]/-本项目(a)*100%
A在基本信息底图上标注从厂界起所有超过环境质量短期浓度标准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在基本信息底图上标注从厂界起所有超过环境质量短期浓度标准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直线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在基本信息底图上标注从厂界起所有超过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在基本信息底图上标注从厂界起所有超过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直线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A3d
B7d
C15d
D一个月
A1~2km
B3km
C5km
D7km
A本项目现有污染源
B本项目新增污染源
C拟被替代的污染源
D受项目物料及产品运输影响新增的交通运输移动源
A生产过程中开停车(工、炉)情况下的污染物排放
B生产过程中设备检修情况下的污染物排放
C污染物排放控制达不到应有效率等情况下的排放
D事故状态下的污染物排放
A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1h平均质量浓度的二级浓度限值
B项目位于一类环境空气功能区,应选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相应1h平均质量浓度的一级浓度限值
C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大气导则附录D中的浓度限值
D对仅有日平均质量浓度限值可按2倍折算为1h平均质量浓度限值
A隧道主要通风竖井及隧道出口排放的污染物
B快速路沿线通行车辆尾气
C快速路沿线产生的颗粒物及通行车辆尾气
D隧道主要通风竖井或隧道出口排放的污染物
A环境制约因素
B环境保护投资
C污染治理措施
D生态保护措施
A1
B3
C5
D20
A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B颗粒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C基本污染物和其他污染物
D直接污染物和间接污染物
A定性
B定量
C定性、定量
D定性、半定量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国家环境监测类标准、国家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和国家环境基础类标准
B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和国家环境基础类标准
C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仪器技术要求、环境标准样品
D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A3%
B3.5%
C6%
D9%
A取暖期
B停暖期
C冬季
D夏季
A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B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C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D附录附件
A监测因子、监测频次
B监测网点布设
C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D采样分析方法
A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
B拟采取措施的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
C拟采取措施的满足环境质量改善和排污许可要求的可行性
D拟采取措施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效果的可达性
A基本信息底图
B项目基本信息图
C达标评价结果表
D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表
A河流顺直
B水流均匀
C排污稳定
D水域形态规则
A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排放的第一类污染物
B水温
C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涉及的水污染物
D面源污染所含的主要污染物
A基本水质因子
B特征因子
C常规水质因子
D特殊因子
A水位监测频率为枯、平、丰水期
B水位监测频率为一期
C水位监测频率为二期
D水质监测频率为一期
A评价范围内声源和敏感目标之间的地貌特征、地形高差及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
B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气象特征
C评价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划情况,调查各声环境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现状
D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目标的名称、规模、人口的分布情况
A限速
B禁鸣
C设置声屏障
D敏感目标搬迁
A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B与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
C可能造成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D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A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法
B生态多样性评价法
C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D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
A对环境影响质量较大、与节能减排关系密切的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应进行半定量预测与评价
B对环境影响质量较大、与节能减排关系密切的区域建设与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应进行定量预测与评价
C对资源的预测与评价,一般应采用定量的方式进行
D对土壤环境指标的预测与评价,一般应采用半定量的方式进行
A环境风险类型
B风险源
C危险单元
D危险物质和影响途径
A建设项目周边环境资料
B建设项目工程资料
C国内外同行业、同类型事故统计分析资料
D典型事故案例资料
A环境敏感目标地理位置、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
B环境敏感目标所处环境功能区
C环境敏感目标规模、保护内容
D实际环境敏感目标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
A土地利用历史情况、土地利用现状图
B土地利用规划图、地形地貌特征资料
C土壤类型分布图
D气象资料、水文及水文地质资料
A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基本因子应至少开展1次现状监测
B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若有1次监测数据,基本因子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
C引用基本因子监测数据应说明数据有效性
D特征因子应至少开展1次现状监测
A具有使用功能的江河
B具有使用功能的湖库
C具有使用功能的渠道
D黑臭水体
A三级公路两侧区域
B城市次干路两侧区域
C内河航道两侧区域
D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A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无分级排放标准
B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有分级排放标准
C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mg/m3),无分级排放标准
D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无分级排放标准
A现有单位水污染的排放管理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C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
D建设项目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A住宅卧室与医院病房内的排放限值相同
B室内倍频带声压级限值随倍频带中心频率升高而减小
C位于0类声环境功能区的A、B类房间内排放限值相同
D位于2、3、4类声环境功能区的A类房间内排放限值相同
A2类区的A类房间昼。夜间限值分别严于B类房间
B2类区的B类房间昼.夜间限值分别严于A类房间
C2类区的A类房间昼,夜间限值分别严于3类区
D2类区的B类房间昼。夜间限值分别严于3类区
A新建燃煤锅炉烟囱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m
B若新建燃油锅炉烟囱必须低于8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C每个新建钢炉房只能设一根烟囱
D新建钢炉房的烟囱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m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
A天然基础层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得小于1.5m
B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3米以下
C应位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以上
D应位于重现期不小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之上
A石灰溶洞发育带
B活动沙丘区
C湿地和低洼汇水处
D冲击扇及冲沟地区
A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应以厂址中心为起点确定
B项目厂界浓度超标,须调整工程布局,待满足厂界浓度限值后,再核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考虑全厂的所有污染源,包括电源、面源、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等
D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A潜水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7个
B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2-5个
C原则上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均不得少于1个
D原则上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均不得少于3个
ATSP
B氟化物
CNOx
D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