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总分:10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47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8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A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B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C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D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A建设项目特点
B相关法律法规
C项目建设周期
D环境功能区划
A区域环境特征
B工艺环境友好性
C工艺过程主要产污节点
D末端治理措施协同性
A非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
B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
C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
D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
A拟采取措施的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
B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C生态保护和恢复效果的可达性
D拟采取措施的清洁生产水平
A距污染源中心点2.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
B距污染源中心点2.5km内的地形高度(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
C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
D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A道路中心两侧200m的范围
B道路中心两侧500m的范围
C道路中心两侧2.5km的范围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A项目现有污染源调查
B项目新增污染源调查
C项目削减污染源调查
D评价范围内与该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替代污染源调查
A各监测点对常规污染物进行监测,至少应取得5天有效数据,特征污染物监测可减少监测点位,不得减少监测天数
B各监测点对常规污染物进行监测,至少应取得5天有效数据,特征污染物监测可减少监测点位和监测天数
C各监测点对常规污染物进行监测,至少应取得7天有效数据,特征污染物监测可减少监测点位,不得减少监测天数
D各监测点对常规污染物进行监测,至少应取得7天有效数据,特征污染物监测可减少监测点位和监测天数
A温度
B湿度
C风速
D风向
A污染源的排放高度
B环境影响预测因子
C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
D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
A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
B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淘汰生产线计算值+现状监测值
C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同类在建项目污染源计算值-区域污染削减方案计算值+现状监测值
D新建生产线污染源预测值-淘汰生产线计算值+同类在建项目污染源计算值-区域污染削减方案计算值+现状监测值
A估算模式
BAERMOD模式
CADMS模式
DCALPUFF模式
A分别对两个无组织排放源进行计算,分别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分别对两个无组织排放源进行计算,按最大值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将两个无组织排放源合并为一个面源进行计算,再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分别对两个无组织排放源进行计算,按各自计算值之和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A不必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B不必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分析
C需说明所排放污染物的类型
D需说明所排放污染物的数量
A河流规模
B污染物类别
C污水排放量
D河流水质要求
A以现场实测为主
B以现场调查为主,辅以现场实测
C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
D评价时间不足时,可不进行调查
A取水口处
B支流汇入口处
C拟建项目排污口处
D调查河段末端
A评价等级
B水环境现状
C当地的环保要求
D纳污水体的水力条件
A充分混合段可采用一维模式
B混合过程段可采用二维模式
C充分混合段可采用弗一罗模式
D混合过程段可采用弗一罗模式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A环境水文地质调查
B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C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D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确定
A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和设施
B评价区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污染程度
C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因子
D建设项目服务期满后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途径
A敏感
B较敏感
C不敏感
D无法判定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无法判定
A1
B5
C3
D7
A基本水质因子不同时段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
B基本水质因子不同时段在地下水中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C预测期内水文地质单元边界处特征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D预测期内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处特征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A污染物为重金属十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强”+污染控制难易程度为“易”
B污染物为重金属十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污染控制难易程度为“难”
C污染物为氨氮十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弱”+污染控制难易程度为“难”
D污染物为氨氮十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为“强”+污染控制难易程度为“易”
A铁路项目
B机场项目
C内河航运项目
D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A按评价对象划分,可分为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B按声源种类划分,可分为稳态声源和非稳态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C按声源种类划分,可分为机械噪声源、气流噪声源和电磁噪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D按评价对象划分,可分为建设项目声源对外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外环境声源对需要安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A有效感觉噪声级为声源源强表达量
B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为声源源强表达量
C有效感觉噪声级和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均为声源源强表达量
D有效感觉噪声级和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均为声环境质量评价量
A一级
B三级
C二级
D三级从简
A35m±5m
B200m
C260m
D280m
A《声环境质量标准》
B《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C《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
D《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Ar>l0且r0>10
Br<10/3且r0<10/3
C10/3
D无条件限制
A大气温度、湿度
B声传播距离
C声波频率
D声源源强
AA声级大于各倍频带声压级
BA声级为各倍频带声压级代数和
CA声级小于各倍频带声压级中的最大值
DA声级不一定大于各倍频带声压级中的最大值
A1.5t
B2.8t
C3.5t
D12t
A63dB(A)
B64dB(A)
C65dB(A)
D已知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A工业建设项目噪声防治措施应针对项目投产后噪声影响最大预测值制定
B工业建设项目噪声防治措施应针对项目投产后噪声影响最大实测值制定
C公路建设项目噪声防治措施应针对近、中期噪声影响预测值分期制定,远期根据实测值制定
D公路建设项目噪声防治措施近期根据实测值制定,中、远期根据噪声影响预测值分期制定
A声源空间位置
B声源噪声源强
C声源噪声变幅
D声源种类和数量
A森林公园
B自然保护区
C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区
D湿地和低洼汇水处
A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原则
B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C预防与恢复相结合原则
D系统性和完整性相结合原则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可做生态影响分析
A三级评价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
B二级评价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依据已有资料推断
C一级评价利用已有生物量资料时,需实测具有代表性的样方予以验证
D在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或其他特殊保护要求对象时,应开展专题调查
A可用于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B可用于生态因子单因子质量评价
C可用于生态多因子综合质量评价
D可用于生态保护措施筛选的优先度评价
A生态监测布点图
B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
C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
D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和预测图
A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成图比例未作规定
B当成图范围过大时,可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分幅成图
C生态影响评价图件制作基础数据来源包括已有图件资料、采样等信息
D当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及以上时,应分幅单独成图,以提高成图精度
A涉及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时,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
B应按照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的次序提出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
C所采取的生态影响防护、恢复措施的效果应有利于修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
D应按项目实施阶段分别提出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并提出实施时限和估算经费
A全程互动
B可操作性
C重点突出
D广泛参与
A情景分析法
B供需平衡分析法
C系统动力学法
D灰色系统分析法
A重点开发区域
B重点生态功能区
C基本农田保护区
D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A区域资源对规划实施的支撑能力
B区域环境对规划实施的支撑能力
C规划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水平
D规划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可靠性
A建设项目规模
B建设项目总量控制
C建设项目选址或选线
D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措施
A评价时段
B资金来源
C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
D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责定位
A规划分析
B公众参与
C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D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
A爆炸
B泄漏
C洪灾
D火灾
A应急预案
B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
C在线分析系统设计方案
D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
APM10
BTSP
CNOx
D氟化物
A1h平均浓度限值
B8h平均浓度限值
C24h平均浓度限值
D年平均浓度限值
A为获得SO2年平均浓度数据,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平均浓度值
B为获得PM2.524h平均浓度数据,每日至少有18h平均浓度值或采样时间
C为获得CO1h平均浓度数据,每小时至少有30min的采样时间
D为获得O38h平均浓度数据,每8h至少有6h平均浓度值
A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进行单因子评价
B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进行综合评价
C根据水质参数类别,进行单因子评价
D根据水质参数类别,进行综合因子评价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A水产养殖区适用《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水质类别
B海水浴场适用《海水水质标准》第二类水质类别
C滨海风景旅游区适用《海水水质标准》第三类水质类别
D海洋开发作业区适用《海水水质标准》第四类水质类别
A0类声环境功能区
B1类声环境功能区
C2类声环境功能区
D3类声环境功能区
A声环境功能区监测和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
B环境噪声常规(例行)监测和不定期监测
C区域环境噪声定点监测和网络普查监测
D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和固定声源噪声监测
A昼间70dB、夜间67dB
B昼间75dB、夜间72dB
C昼间80dB、夜间75dB
D昼间80dB、夜间80dB
A果园土壤执行二级标准
B矿产附近蔬菜地土壤执行三级标准
C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土壤执行一级标准
D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有重金属背景含量高的除外)土壤执行一级标准
A25m
B30m
C
D
A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可按连续1h的采样获取平均值,或者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
B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应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次,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2h采样一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C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采样在厂界每间隔2h采样一次,共采集四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D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采样在厂房门窗排放口处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
A总银
B总镉
C总锌
D总铅
A在企业总排放口采样,每4h采样一次
B在企业总排放口采样,每2h采样一次
C在生产车间排放口采样,每4h采样一次
D在生产车间排放口采样,每2h采样一次
A工业企业施工期噪声排放的管理、评价与控制
B机关、事业单位噪声排放的管理、评价与控制
C商业经营活动中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管理、评价与控制
D营业性文化娱乐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管理、评价与控制
A各个测点的测量结果应单独评价
B各个测点的测量结果取平均值进行评价
C同一测点连续两天的测量结果取平均值进行评价
D同一测点昼间、夜间的测量结果按昼夜等效声级进行评价
A昼间、夜间环境噪声排放限值与施工现场所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无关
B昼间施工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昼间等效声级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dB(A)
C夜间施工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夜间等效声级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0dB(A)
D当场界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近、室外不满足测量条件时,可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测量,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减15dB(A)作为评价依据
A各倍频带声压级执行B类房间噪声排放限值
B各倍频带声压级执行A类房间噪声排放限值
C最大声级超过B类房间噪声排放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0dB(A)
D最大声级超过A类房间噪声排放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dB(A)
A甲硫醚
B甲醇
C硝基苯
D苯胺
A使用水煤浆的锅炉参照燃油锅炉控制要求执行
B燃气锅炉规定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及其化合物的排放浓度限值
C省级人民政府可以规定本辖区内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地域范围、时间
D新建锅炉房的烟囱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周围建筑物5m以上
A65mg/rn3
B
C50mg/rn3
D
A液态废物鉴别
B固体废物分类
C危险废物鉴别
D放射性废物鉴别
A焚烧处置的农业废物
B填埋处置的生活垃圾
C倾倒、堆置的疏浚污泥
D回填采空区的符合要求的采矿废石
A餐饮废物
B感染性医疗废物
C非本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
D非本填埋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
A适用于生活垃圾焚烧厂设计
B适用于生活垃圾焚烧厂环境影响评价
C适用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经处理后填埋的污染控制
D适用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的专用焚烧炉的污染控制
A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
B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结论
C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评估报告结论
D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出具的确认函
A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可进入危险废物填埋场处置
B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可进入危险废物填埋场处置
C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与焚烧炉渣均可进入水泥窑处理
D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与焚烧炉渣均可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
A应避免建在溶洞区
B应建在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域以外
C应位于居民中心区常年最大风频的下风向
D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地表水域150m以外
A危险废物填埋场的运行
B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建设
C危险废物贮存的污染控制
D危险废物填埋场的监督管理
A医疗废物焚烧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
B放射性废物焚烧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
C易燃性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
D化工企业产生的蒸馏残渣焚烧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
A粉煤灰临时堆场的建设
B电镀污泥暂存场的建设
C铅锌尾矿库的监督管理
D建筑垃圾场的监督管理
A小河可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B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C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弯曲较小时,可简化为平直河流
D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时,位于混合过程段的江心洲可按无江心洲对待
A矩阵法
B网络法
C指数法
D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叠加图法
A距离源中心≤1000m时,网格等间距设置,间距50~100m
B距离源中心>1000m时,网格等间距设置,间距100~500m
C对于邻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
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在高浓度分布区,其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l00m
A分析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B分析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与当地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C列表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
D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质量浓度值占相应标准质量浓度限值百分比和超标率
A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B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C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
D事故风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A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不宜过多
B建设期与生产运行期的预测参数不一定相同
C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应与现状调查的水质参数相同
D拟预测水质参数应根据环境现状、评价等级的筛选确定
A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一般与调查评价范围一致
B预测层应以潜水含水层或污染物直接进入的含水层为主
C当建设项目场地天然包气带厚度超过l00m时,预测范围应扩展至包气带
D当建设项目场地天然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小于1×10-7cm/s时,预测范围应扩展至包气带
A洪汛期
B丰水期
C平水期
D枯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