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9月27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549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9月27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中职)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会议纪要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提要性、具有决议的性质、具有存查备案的作用。  

    A

    B

  • 2.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诗经》。  

    A

    B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藕香残玉秋——簟:竹席

    B字回时——雁字:指鸿雁飞行的队形

    C两处闲愁——两处:指夫妻双方

    D此情无可消除——计:计划

  •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越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其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则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删改)

    2. 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和手机,陷入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时,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在被改变。

    B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丰富、多样且足够刺激信息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C经常使用触屏手机的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城的活跃度更高。

    D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直接导致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的产生。

  • 1. 君子曰:()。(荀子《劝学》)  
  • 2. (),水不厌深。周公吐哺,()。(曹操《短歌行》)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综艺节目中,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表演结束后,一位青年评论员率先点评:“在这个艺术形式之中很难出现一个个人英雄。”为此几位青年评论员争论起来。唇枪舌剑中,某知名艺术家对此讲了自己的看法:“我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有七年的时间在台上一句台词都没有。这场演匪兵,下场演伪军,再下场演特务,再下一场演八路军。我在想,人在各种职业当中应该有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准备。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主角,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都要甘于寂寞。很多群众演员不被注意,但请不要打击他们的努力。” 舞台上的孩子们含着泪听完了艺术家的话,笑了。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 2. 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请根据其内容,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拟写一份告示,张贴在收发室的门口。 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仓库,大包小包堆如山,阿Sir、Miss的信件和文件统统被“埋”没了。听说校长发脾气了——晕!收发室的陈叔怒发冲冠——酷毙!亲,是不是很过分?从元旦开始,把网购的私货寄回家吧,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免费中转站噢!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黯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 如何理解选文最后一句中“车辙”“脚印”“我”“母亲”之间的关系?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