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1月25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46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中职)》11月25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中职)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写景散文,《像山那样思考》则是篇哲理散文。  

    A

    B

  • 2. 《边城》是在贵州边境青山绿水的环境中拉开故事的序幕。  

    A

    B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遂定从于殿上。 (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

    1.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必得定从还;鼓瑟希,铿尔,舍瑟

    B为者也;夫子哂由也

    C兴师与楚战;相如度秦王特诈佯为予赵城

    D合从者楚;冰,水之,而寒于水

  • 2.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雨果,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D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 1. 带长剑兮挟秦弓,()。(屈原《国殇》)  
  • 2.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作家。“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朝 ()(作者名)《荔枝》诗中的句子。南州,泛指()。本文是一篇介绍荔枝的(),属于说明文。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戈壁滩上有两粒种子。“天啊!”一粒种子惊呼道,“太阳这么毒,天气这么热,没有一点水,我们可怎么活呀!”最后它在抱怨中死了。另一粒种子默默地把根向地下扎去,用尽力气汲取每一点水分,它自言自语:“我应该是一棵树,我的责任就是为大地添一份绿色。”最后它长成了一棵胡杨,身躯也越来越粗壮,越来越经得住风沙。几百年后,这里出现了一片胡杨林。 要求: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 为避免下面材料中的事件发生,请你代周青写一张收条。 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商务活动频繁,有关的合同、字据等,用词一定要准确明晰,含混模糊会带来严重后果。《法制日报》曾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李军接手了一家服装店的装修工程,向银辉玻璃厂订购了38平方米玻璃,付清了15200元货款。后来,李军又向银辉玻璃厂订购25平方米玻璃,并预付了4000元货款。银辉玻璃厂经理周青写了一张收条给李军,结果却惹来一场官司。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渐渐消散的炊烟 晓晓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没了力气。老木眨巴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坳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坳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瞎眼奶奶虽眼睛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①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即便是玉米、南瓜和山芋,也不是想吃就能吃上的。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蹿上蹿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儿。可除了一刻不离地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他沉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地,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儿,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他要是走了,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痢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现在,阿黄的皮也耷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不洪亮了,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短促沉闷的了。 ②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上,那是李家的女儿给她娘做“三七”时烧纸钱的烟,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③山坳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炊烟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散发出的烟浓厚,稀稀落落的,不用风吹,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着,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 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七块红烧肉 董改正 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 担子很重,但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姆妈,我来挑一截路。” “不要的,我行。” 顺着山路走下去,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河道时,乘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的薄膜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的令人疲惫的声响。我们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母亲已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摇晃着。 “姆妈,让我来。”我到母亲身边。 “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 岸上红砖房的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住粗绳,把船悠到对岸。那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的叹息,目送我们走进五校。 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究不放心,又叮嘱我不要睡湿的那边。收拾完,她正要把我托付给同学们,他们忽然呼啦一声全飞走了。 “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 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 “你一定别忘了。”她穿好雨衣,走进细雨之中。远方,山色已经苍茫。我看见她不停地回望,但终究消失在了远方。 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 “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 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肉块儿。为她吃掉了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 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埂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子。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船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了出来。她是哭着走回去的。” 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烧肉。你有一个好妈妈。” 我沿着河埂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眼泪。

    2. 文章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