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四)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340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四)最近非常受欢迎,大家快来做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教师在讲授完《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日食饮得无衰乎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2.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1)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出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文字。
    (2)教师对语段进行语法分析。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物质与意识关系”这一段材料,一定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下面我们再来对这段文字进行一下语法分析,来进一步厘清句子的层次。(教师点拨后,用幻灯片展示出语法分析)
    (3)朗读文段。
    (学生思考1分钟后)
    师:下面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时的一段教学实录。下列评析中,不正确的是()。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 3. 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

    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4. 某教师布置了给文体分类的课后作业,下列作品分类正确的是(  )

    A《六国论》《过秦论》《伶官传序》都属于史论文章

    B《苏轼》《鸿门宴》《赤壁之战》都属于历史传记

    C《雨中登泰山》《绿》《荷塘月色》都属于游记

    D《眼睛与仿生学》《都江堰》《南州六月荔枝丹》都属于说明文

  • 5. 阅读《蒹葭》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早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在河边,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安静,学生迅速被感染)
    (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教师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师:这三位同学读得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
    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这语言的魅力。
    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没有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忽略了语文知识的学习

    B该环节能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情境

    C采取了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的方式,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D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体现了在课堂中应以激励、表扬为主,并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

  • 6.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生1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读完后,其他学生鼓掌)
    师:读得非常好。人们说诗词,七分诗,三分读。我觉得生1的3分可以得满分了。我想同学们通过自己朗读,也能达到生1这样的高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分钟。大声朗读,然后想一想你能读出什么味道来?这种味道从何而来。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好,三分钟到了。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我先请个女同学。其他同学看看她能读出味道来吗?
    (生2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完后,其他学生鼓掌)
    师:好,请坐。我问问生3,你看她读出味道来了吗?
    生3:我觉得应该说读得还是不错的。但是不如生1那样激情澎湃一些。因为可能是语调问题。
    师:哦.有点含情脉脉了是吗?你来读一下我们听听。
    (生3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完以后,其他学生鼓掌)
    师:你读的时候可能有你对诗词的理解,当然还与个人的气质和音质有关系。生3就是重量级的.生2就是小小的女孩儿,可能读出来声音就不那么浑厚,读得也不错。我觉得阅读是极具个性的审美活动。你读应该读出你自己的味道来。
    师:我想听听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能讲一讲这种味道从何而来吗?要落实到诗词之中。
    谁来讲?你读出什么样的感觉了?这种感觉是具有个性的,无所谓对或错。这么好的诗词没有我们的阅读是很遗憾的。我找个同学来起个头儿。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教学过程反映了阅读教学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重要方法

    B教师要求学生想想“能读出什么味道来?这种味道从何而来?”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就更有目标,效率也会更高

    C这段教学既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

    D教师最后的总结发问体现了教师将阅读回归文本内容的意图

  • 7. 教学《囚绿记》后,某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篇类似的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不合适的是()

    A杨朔《荔枝蜜》

    B季羡林《二月兰》

    C高尔基《海燕》

    D宗璞《紫罗兰瀑布》

  • 8. 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看到学生为诗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所动容,于是趁机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研究,并给出了一些示例。下列诗句中不符合爱情主题要求的是()。

    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9. 学习完《窦娥冤》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探索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多部戏剧。下列剧目中,不适合的是()。

    A《汉宫秋》

    B《西厢记》

    C《梧桐雨》

    D《赵氏孤儿》

  • 10. 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  )

    A莎士比亚《奥赛罗》、郭沫若《屈原》、夏衍《春寒》

    B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契诃夫《嫁妆》

    C关汉卿《望江亭》、曹禺《北京人》、易卜生《玩偶之家》

    D汤显祖《牡丹亭》、莫里哀《伪君子》、老舍《二马》

  • 11. 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师围绕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论述类文本应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把握

    B文学类的文本应注重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在逻辑的掌握,提炼文章中心观点

    C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D实用类文本关注考查学生对文本价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解读

  • 12. 下列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群是()

    A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B当代文化参与

    C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D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 13.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

    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

    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

    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A培养学生的观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

    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 15. 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看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他们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正是因为这一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名字也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其实,在中外文学史上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爱情故事,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生1: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后双双化蝶,很浪漫。
    生2: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
    生3:《白蛇传》中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故事。
    生4:《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故事。
    生5:《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
    师: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举了这么多鲜活的例子,这些爱情故事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幸福,主人公坚韧执着的精神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祝愿大家都拥有幸福的生活。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

    A对课文内容的拓展角度相对单一,内容浮于表面

    B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学生体验深刻,思维活跃

    C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D注重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

  • 1. 阅读《六国论》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苏洵的《六国论》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史实,有些地方说理也欠妥当,谁能找出
    来并加以分析?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觉得课文中关于六国的灭亡顺序与史实不符。文中说“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可是根据我们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秦灭六国的时间和顺序分别是: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9年秦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4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中国。文中的说法不太符合历史。
    生2:苏洵提出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的观点是应该肯定的;但他的“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观点,我们却不能赞同,我们认为燕国后亡是秦远交近攻的合纵策略所决定的。因为六国中燕、齐离秦最远,要先灭燕就必须越过赵、魏,这就势必会违背秦国的策略,就会对秦不利。因此,秦只能在灭亡了魏、赵等国后才进兵灭燕。由此可见,“用兵之效”的说法是不合史实的。
    师:以上同学敢于质疑,并且分析得头头是道,老师在这里提出表扬。可是这样一来我就开始担心,苏洵的《六国论》“漏洞”这么多,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生3:《六国论》第二部分的论据中有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还是反映了历史的规律,完全能够证实他“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
    生4:《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政论文,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北宋王朝屈辱妥协的外交政策进行委婉的讽谏。因此,本文虽有不妥之处,但论证说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师:古人论史,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六国论》能够针对现实,借评论六国讽喻北宋王朝,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文章的意义是深远而积极的。不过,北宋统治者并没接受这些意见,“庆历纳款”后又过了31年,宋神宗熙宁八年(1073年),辽国又一次提出领土要求,神宗比他的前辈走得更远,竟然割了山西境内黄河东西700里土地给辽国。以后的北宋、南宋统治者同样不接受这些历史教训,最终招致了灭亡。因此,从这点看,《六国论》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的史论并不确切,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问题]
    (1)请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对该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2)请从“多元解读”的角度,评价此次教学过程。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请忙一些吧
    ①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树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红楼梦》中,探春起了雅兴要成立诗社,于是大伙都寻思着要各起个别号,而宝钗给宝玉琢磨出这么个号来——“富贵闲人”。
    ②不错,做个富贵闲人是很快乐的,可是如果没有凤姐在那头操持家务,忙得七荤八素,贾家岂不是要破败得更快?到那时,宝玉不忙着去做一个“禄蠹”便是万幸了,哪儿还闲得了?
    ③可见,忙是闲的前提,正如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假如你想过上悠闲的生活,就必须先忙才行!
    ④在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你要忙。
    ⑤农民应当忙着种田,生产粮食;军人应当忙着战斗,打击敌人;文人应当忙着以笔为枪,扫灭文坛上的反动势力。近来很有些人,贬抑起鲁迅来,而提倡林语堂、周作人的闲适幽默,我大以为不可。当是时也,日军大兵南下,国军一溃千里,正是民族存亡之时而志士为国效力之秋也。林、周等人不知为国事而忙,反倒以闲自居,实为不智之举。须知你今日不忙,他时沦为亡国奴,又如何闲适得起来?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鲁迅把别人用来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废寝忘食不忘吃饭睡觉地忙着写文章。
    ⑥是的,我们有今日的生活,完全是当年无数像鲁迅这样的志士仁人忙出来的。如果那时都是些林、周之类的闲人,则后果必然难以想象。
    ⑦也许有人会说,如今天下太平了,是否可以不那么忙了?我不同意。欧阳修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裕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如果有了面前这一点成绩我们便松懈了,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那最后要忙就来不及了。
    ⑧但我想补充一点:忙是生活的手段,而非生活的目的。忙不可过分,忙不代表放弃一切闲瑕。
    在某些大城市——如日本东京,人们没日没夜地干,据统计,每人每天平均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包括下班后),是否就说明其生活水平就一定能提高呢?恐怕未必。在那儿,忧郁症、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很高,所以,忙也必须适度。
    ⑨请忙一些吧!做个“富贵闲人”是快活的,可若一个个都是闲人,没人来忙着工作,怎么行呢?
    总之,危难之时,一定要忙;太平岁月,也断不可懈怠、放松。在不过度的情况下,还是该多忙一些,不是吗?

    2. 请从第⑦⑧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 3. 请指出该作文的优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同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
  •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3.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