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6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还不知道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怎么备考吗?本站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一)可以帮助大家。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七言律诗,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陆游《游山西村》

    B李商隐《无题》

    C崔颢《黄鹤楼》

    D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2. 教师将《最后一次演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及《我有一个梦想》放在一起,让学生总结归纳一般演讲词的特点。对于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知识与能力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要求

    B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C这一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要求太高

    D在总结和归纳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演讲知识

  • 3. 某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布置作业: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总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该作业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不包括(  )

    A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关的熏陶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C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D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 4. 某教师将《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

    A三维目标即三个目标,每篇课文都需要三个教学目标

    B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须融合三个维度

    C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最为重要,教师应予以关注

    D三维目标的表述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 5. 阅读综合性学习“校园演说家”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一、学校确定演讲主题,各班级组织报名。
    二、各班语文老师围绕本次活动组织班级讨论,之后进行演讲技巧点拨,学生交流。布置演讲稿写作任务后,给学生一周时间,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自由排练,最后在班级内部进行初赛,推选出2名优秀演说代表。
    三、组织年级比赛,参赛选手在本班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参赛。学校组织评委
    团队演讲比赛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设置多种奖项,争取人人获奖。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比赛评价角度多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B竞赛人人获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C学校规定演讲主题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D初赛的准备时间过长,会消耗学生的参赛热情

  • 6. 阅读有关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因具有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发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的优点,已经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于是有些教师就错误地以为合作学习使用得越多越好,课堂上合作学习到处可见。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开始分组合作学习。如在教授《宽容序言》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二是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感受其形象特点,理解深层的含义。由于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独立解决,根本不需要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反而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第二个问题学生大多能参与讨论,但在大组交流时只有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可见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多,讨论的质量也不高,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要也罢。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应在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此学习方式

    B合作学习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流于形式

    C合作学习应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D教师只要加强过程性指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就不会脱离文本的中心和重点

  • 7.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师: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出示网上广泛传播的:一位老太太背着一捆柴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师:面对这样一幅照片.大家想说什么?
    生:我的心里很难受,这样大的年纪还要从事繁重的劳动。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生活还是没有改变。老天怎么不公平啊!
    生:我们年轻一代要为改变这样的现状而努力。在我们校园里,我们发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佝偻着身子在垃圾筒旁仔细翻找着矿泉水瓶。昨晚,我们寝室的三个同学收集了一些塑料瓶送给了她.顺便帮她提回家。
    生:古人都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而今天呢?公交车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只能站着!中国国民的精神基础由此可见.国民教育的提高看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啊。
    师:这是目睹之怪现状,根源在哪里,孟子认为——
    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是当时的病态社会。
    师:诗圣杜甫沉痛地写到:朱门酒肉臭——
    生:路有冻死骨。
    师:这两句诗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控诉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生:富贵人家的狗有特别的服装,吃罐头食品,而人民吃不饱饭。
    生:更可恶的是当权者还推卸责任。认为老百姓生活贫困是收成的问题,所以是天灾。
    师:这是“王道之阻”的根本原因。孟子批评“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自私现象,用乱世流亡图和王道刻画的清明上河图相对照,希望君主深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在现在是否过时?望同学们课外思考。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B扩散式提问不拘泥于课文,由古人今,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C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读儒家经典的现实意义

    D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8. 阅读《祝福》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按教材顺序,开学第一堂课就应该讲《祝福》,但对于这篇讲过不止一次的很熟悉的名篇,我却踌躇起来。我对学生说:“虽然我从假期里就开始备这篇课文,可是我还没有想清楚如何讲。”因此,我先给学生讲文言文单元,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备课。
    一个月过去了,临到上课,我的教学思路仍然不明晰,我当然可以设计一个“讲”得比较精彩的教案,但我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这篇课文的参考资料浩如烟海,毫不夸张地说,仅凭我对鲁迅及这篇文章已有的理解,就可以把这篇内涵丰富、思想厚重的文章“讲”好。但是,现在我思考的不是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
    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

    A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学生的“学”

    B整合资料,梳理教学思路是备课的关键

    C教学顺序安排取决于教师备课是否充分

    D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搭建活动平台

  • 9. 阅读《雷雨》导学案片段,按要求答题。一、初读感知,找出答案
    (1)文中出场的人物都有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这一场景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二、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注意品味人物在情境中的感情,注意朗读的语气。
    三、揣摩语言,品析形象
    小组讨论,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齐读课文,感悟中心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初读感知”环节能够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B揣摩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

    C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齐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识记背诵

  • 10. 针对学习任务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的教学,下列教师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让学生课后梳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讨

    B布置阅读所有发表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尝试参与专业的文学评论

    C引导学生关注近期文学热点问题,了解不同观点,深入思考研讨,提高探究能力

    D让学生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

  • 11. 阅读某教师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语文教学忽视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和学习自觉性差,教师便以此为理由认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不够。高三才涉及课外文言文阅读,导致起步太晚,收效甚微。二是教师对语文高考教学认识不到位。一些责任感不强的教师认为课外文言文教学是高三教师的事,平常只注重课内文言文的教学,以应对学年检测和学业水平测试。文言文教学“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造成了教师教“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
    结果。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对学情的错误判断会影响教学实施

    B课外文言文教学并非只是某个年级教师的任务

    C高三才开始教学课外文言文为时已晚,不会有效果

    D文言文教学切忌“从本到本”,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 12. 某教材设有“先秦史传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下列适合的是()

    A《逍遥游》

    B《劝学》

    C《触龙说赵太后》

    D《非攻》

  • 13. 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有“抒情型”与“叙事型”的区分,以下不属于其“抒情型”散文的是()。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绿》

    C《背影》

    D《歌声》

  • 14. 教师教学《伶官传序》时指出,议论是中国古今文章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篇章中不乏优秀的议论文。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古代议论文特征的理解与认识,教师组织学生举办了以“好文共享——品析古代优秀议论文”为主题的学习交流会。下列篇目中,不能入选的一项是()。

    A《劝学》

    B《陈情表》

    C《过秦论》

    D《师说》

  • 15. 阅读以下教师对《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的教学拓展设计,按要求答题。在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选自《左传》的《重耳之亡》,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校图书馆、家庭藏书、网络......)获得的关于春秋五霸的文言传记文,在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粗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春秋霸主或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先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两名优秀代表,在课堂上脱稿交流,再将交流资料汇编成册,供全班同学课下阅读。
    以下对上述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能领会同一体裁的文章的特点

    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

    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做个有心人
    ①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好累啊,生活真是没意思!”难道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②当年“文革”期间,沈从文被流放到湖北某地改造,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他在给自己表侄黄永玉的信涵中,兴奋地写道:“这里的荷花很美,你若来看……”是啊,沈从文身处逆境之中,依然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景物中发现了美,而这美也是他内心境界的外化。试想,他若不是一个有心人,怎能将荣辱置之度外,独独欣赏那一池荷花的美丽呢?
    ③看来,要从司空见惯中发现美,表面上好像说的是大师的眼光独特,其实是其用心观察世界。
    ④张岱经历了亡国之痛,开始了“苦隐”生活。在这种心境下,他写了《湖心亭看雪》一文。在他眼中,司空见惯的雪景已不是自然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切都化成自我艰守的冰雪精神,其他的一切都渺小成一点、一介、一粒而已,冰雪世界成为张岱人格节操的一种外化。谁没见过雪景,但有谁“大雪三日”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是那种用心才能体会到美,让他欣赏到天地之间那份冰雪精神!
    ⑤可见,“天地不言,自有大美”,唯有情有义有心之人可观之!
    ⑥郁达夫,从大老远的南方跑到北平,不去看陶然亭、钓鱼台、颐和园花草美景,而是租住一椽破屋,泡上一杯浓茶,从槐树底下,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驻足品味那司空见惯的蓝白色的牵牛花,还有那衬在下面的尖细秋草,品味那份独享的美。是啊,一阵又一阵秋风过,草会黄,牵牛花也会吹落凋零,这种物衰的美,也只有郁达夫先生这位有心人才体会得到啊!
    ⑦原来,只有内心柔软细腻如水的人,才会在别人的司空见惯中发现美,这难道不是一种用心的使然?
    ⑧别林斯基说:“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为了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吧!

    1. 请从第②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修改。
  • 2.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3. 阅读《祝福》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问题。
    高一必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高一的学生在初中语文课里学过小说,他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但是高中小说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分析小说的三要素,还要他们能通过小说中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对表达小说主题的作用,理解环境描写在整个小说中的作用,并能理解小说主题、学会小说鉴赏的方法。而这些对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引导学生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学会鉴赏小说,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需要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理清小说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先通过提出“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再通过“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对四婶讲阿毛——对大家讲阿毛——与柳妈的对话”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最后通过阅读全文,圈画重点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首先设置“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接下来通过思考“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一系列问题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使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祝福(节选)
    鲁迅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k-x-,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问题]
    (1)请简要说明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
    (2)请简要分析教师是如何实现其教学意图的。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热爱生命》原文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三单元第三课《短文三篇》中的一篇,同单元的选文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 2.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3.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
    (1)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既然“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乐于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