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69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9下半年高中语文教资科目三真题已有,点击开始做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柳宗元《始得山宴游记》

    C贾谊《论积贮疏》

    D吴均《与朱元思书》

  • 2. 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勾心斗角

    B飞鸾走风

    C美轮美奂

    D筑室道谋

  • 3. 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

    B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

    C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避免内容发热遗漏和缺失

    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的差异

  • 4. 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同样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王朔《动物凶猛》

    B萧红《呼兰河传》

    C刘恒《窝头会馆》

    D曹禺《日出》

  • 5. 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步行街学习文化建设,为商店撰写对联,下列对联不合适的是( )。

    A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长生香

    B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

    C奇花异草增春色,雅竹幽兰缀而容

    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

  • 6. 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下列适合的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伟《山居秋暝》)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

    D道狭草木生,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田园居》)

  • 7. 为了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汪曾祺《葡萄月令》

    B孙犁《荷花淀》

    C张天翼《华威先生》

    D契柯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 8. 在名著名著阅读活动中,学生分组整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语段,下列语段与节日无关的是 ( )

    A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立在坟间。(鲁迅 《药》)

    B当地妇女小孩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家出动到河边看划船(沈从文《边城》)

    C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一个黑的长胡子...翻了一阵都进不去了(鲁迅社戏<》)

    D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点的两条金龙-般(曹雪芹《红楼梦》)

  • 9. 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安拌学生查阅资料,梳理“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连词的是( )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 10. 教学“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究”专题,教师带领学生研读《红岩》,开展人物形象鉴赏活动,下列适合的是( )

    A通读《红岩》,举办“英雄在我们心中”的主题故事会

    B阅读研究《红岩》主题的评论文章,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C参与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研讨有关《红岩>的历史问题

    D参观渣滓洞,获取作品背景资料,撰写学习体会和感想

  • 11. 阅读某学校有关“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调查结果,按照要求答题。

    对上述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结果丰富全面,深入揭示了课堂教学现状和成因

    B多数教师认为课堂非常重要,重视教学问题设计

    C少数教师没有仔细推敲的语言,是因为备课时间太少

    D少数教师用于设计问题的时间较少,是因为对教材不熟悉

  • 12. 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写作陈述性知识旨在探寻写作的特点、规律、知识、原理等,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目的。写作策略性知识侧重写作的具体办法、方略、步骤、措施等,以培养基木的操作能力为目的。写作陈述性知识着眼于认知,是对“求真”的追求;写作策性知识着眼于实践,是对“实用”的追求。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绗行的地步”。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从侧重“写作知识”的讲解,转向侧重“写作策略”的指导。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写作陈述性知识包含如何运用方法修改文稿的知识

    B写作策咯性知识包含写作本体功能和现实价值的知i

    C写作教学终点在“行”,应该侧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D写作教学重在实用,应该避免讲解写作陈述性知识

  • 13. 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寄周刊编者信》中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以下是几位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阿Q正传》和鲁迅对阿Q形象的意见,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

    B以美术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艺术素养

    C以多种材料考查学生对典型人物的理解能力

    D以特定学习任务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14. 阅读有关语感的研究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语感是对言语的直感,要想提升语感的品质,必须有一定的语理来调整。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例如,凭借语感,有些词句在口语的环境里、说起来觉得别扭;有些词句,在严肃的书面语里读起来也很别扭,这说明,口语和书面语语体差异的语感已经形成。但是,只有知道汉语普通话词汇来源于文言和方言俗语,才会明白这种语体差异的原因.理性的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了语言运用的自觉性,要想引导学生理解语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概括,而不是教师硬性灌输。从语言现象中概括语言规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有了语理,语感的形成便更加自觉。
    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语感的形成需要系统的语理来支撑

    B语感的语体差异主要受方言的影响

    C提炼语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D理解语理需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学习

  • 15. 阅读《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课堂教学导入后,我带着学生理解《咬文嚼字》,阐释“咬文嚼字”的精神。然后,顺势分析哪些例子阐明了这一精神。学生列举了文中的四个例子,我带着学生赏析这些例子的精妙.随后我抛出问题:“ 我们一共找了四个典型的例子,朱光潜在文章最后说“随便举几个实例,这是随便举例的吗?”学生齐答:“不是。 ”但是,我当时没有追问,而是转向拓展示学习,让学生谈课内外曾经遇到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学生谈得很好,但我觉得当时没有追问是一种遗憾,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是( )

    A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层层推进

    B课堂教学生成问题后,应该给学生思考阐释的空间

    C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拓展阅读,利于深入理解文意

    D教师没有追问,并不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 1. 案例:阅读《边界望乡》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问题。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台湾诗人洛夫的现代怀乡诗《边界望乡》。基于本诗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诗勺的艺术特点,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诗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为例,示范讲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学生采用小组探究、集体斫讨的方法,按照“借用一- -变形-- -效果” 的步骤提示品味末诗句,体会“代用”带来的呒熟悉又新鲜的阅读感受,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乡愁滋味。
    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经过我的示范分析和学生的探究研讨,他们很快发现诗人还化用了杜鹃、白鹭、鸬坞、晴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诗句抒写乡愁。由于我对鉴赏步骤提示明硝,学生很清楚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在赏析“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时,一一个学生说: “時诗中水田白鹭’的意象,首先使我联想到塞山前白鸶飞’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美景及其自由祥和的意境。诗人用‘惊起” <又猛然折了回来’描述水田白鹭,打破了画面的宁静祥和,表达了诗入沸疹的情感。-是对自由往返故土的强烈渴望,二是与故乡咫尺天涯的无奈和苦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发言高潮迭起。我适时点拨引导,带领学生从“化用”入理解诗歌语言的丰富意蕴,体味诗人乡愁滋味,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丰富内涵这-教学难点莫定了基础。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看说着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问题:
    (1)请简要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
    (2)请简要评析教师在本课中的学法指导。
  •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问题。
    扶不扶
    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的创作内容。演员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
    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一-扶, 还是不扶
    ③网上关于“扶不扶”的投票调察显示,只有很少人选择“肯定会扶”,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好说”。网上还有贴子说:“以前觉得自己- -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究其原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伤害了人们的善心
    ④人们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讹诈,面临被家属、官司、赔款纠缠。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可是,后者虽不想引火烧身,却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机拍照以自证清白的桥段,引发观众阵阵大笑,但这笑声中隐藏着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则新闻《“奔驰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证再扶人》,开奔驰的大叔说,做好事要懂得保护好自己。这不正是善良人的无奈之举吗?
    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个道德问题。如果要人们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讹诈的动机;更需要法制建设,给反咬一口的恶人以应有的惩罚,保护每一个行善的好心人。让公平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让正义的法治,为人们的良知保驾护航。我相信,毫不犹豫地仲出援手的人会越来越多!

    2. 请从第①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 并分别修改。
  • 3. 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课文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向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再现到 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漫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昔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
    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阅读鉴賞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3.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