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材料
张抗抗 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 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顺便喝出来许多陈规积习。 少年时代在杭州,江浙地方的人爱吃泡饭。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用水烧开,就是泡饭。泡饭里有锅底的饭锅巴,吃起来很香。佐以酱瓜、腐乳和油炸蚕豆,最好有几块油煎咸带鱼,就是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享受了。江南一带,泡饭也就是稀饭,家家离不开泡饭,与北方人爱喝稀粥的习性并无二致。 外婆住在江南腹地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外婆家爱喝白米粥,煮粥必用粳米。用粳米烧的粥又黏又稠,开了锅,厨房里便雾气蒙蒙地飘起阵阵粥香,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一样。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闷上一阵,待粥锅四边翘起了一圈薄薄的白膜,粥面上结成一层白亮白亮的薄壳,粥米已变得极其柔软而几乎融化,粥才成为粥。那样的白米粥,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温热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我们家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总是见锅见底地一抢而空。南方人喝粥就是喝粥,有些单调,不像北方人那样,还就着馒头烙饼什么的。那个时侯,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出于家传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每当我稍有不满时,外婆就皱着眉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小孩真是不懂事了,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你外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她喝饱了以后,放下筷子,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干净得就像一只没用过的碗,那时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 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白米粥在东北称作大米粥,连队的食堂极偶然才炮制一回,通常是作为病号饭,且必须经过分场大夫和连首长的批准,才能得此优待。后来我有了一个小家,在后院菜园子种过些豌豆,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豌豆糖粥。一时馋倒连队的杭州老乡,他们纷纷如蝗虫般拥入我的茅屋,一锅粥顿时见底,就差没像我外婆那样把锅舔净了。 在当时年年吃返销粮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粮制作的主食里,唯有粥还是可以接受并且较为容易适应的——这就是大碴子粥和小米粥。 大碴子,其实就是把玉米粒轧成几瓣约如绿豆大小的干玉米碎粒。在一口大锅里放上玉米碴子和水,急火煮开锅,改为文火焖。焖的时间越长,碴子就熬得越烂,越烂吃起来就越香。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烂,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大碴子粥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从每一粒碴子里熬出的黏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田野上成熟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犷和力量。 煮大碴子粥必须在碴子下锅时,放上一种长粒的饭豆。那种豆子有紫色、粉色、白色的,还带花纹,五光十色的令人眼花缭乱。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粥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小米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易被人体吸收,是北方妇女生小孩坐月子和哺乳期的最佳食品。在北大荒农场的土炕上生下我儿时,有农场职工的家属送来一袋小米。靠着这袋小米,我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每天,几乎每餐每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多年后回广东老家探亲,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就像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呈现在我面前。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粥摊或粥挑子,燃得旺旺的炉火上,熬得稀烂的薄薄的粥汤正咕咕冒泡,一边摆放整齐的粥碗里,分别码着新鲜的生鱼片、生鸡片或生肉片,任顾客选用。确定了某一种,摊主便从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借着沸腾的稀粥的热量,生鱼片很快被烫熟,再加少许精盐、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儿,一碗美味的鱼生粥就炮制而成。粥米入口即化,回味无穷;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独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生粥或鸡丝粥。却有几位外国朋友,闻粥色变,发表意见说,为人一世,最不喜欢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粥的偏爱。 而我,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 (有删改)
单选题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描写不同时期、在不同地方吃稀粥的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反映出人生的阅历和世情的嬗变,以及自己对稀粥的特殊情感。
B. 文中生动再现粥的烧制过程和模样、人吃粥的情形和积习,老乡如蝗虫般拥入茅屋喝“豌豆糖粥”的细节,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
C. 关于北方人喝粥,文章写就着馒头烙饼喝粥最简,写北大荒喝大碴子粥和小米粥最详,这样的处理可见作者的匠心,使作品有直达人心的艺术魅力。
D. 行文围绕喝粥展开,最后落在广东人喝粥上。稀粥有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既表现了粥的美味,也让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憧憬。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893****17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7675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893****17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37676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单选题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深冬雪后,风景凄清短短八个字,交代了小说的季节、天气、整体的景物风貌,与后面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奠定了小说基本的感情基调 B.小说故事设置酒楼这一特定场景展开,老友在此邂逅能够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表现出世事人情的巨大变化 C.主人公吕纬甫由过去的关心国事、满怀抱负变为现在妥协于世俗现实,为了生活而去教书,敷衍着过日子,展现了他认清现实、理性的一面 D.小说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展现了中国社会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民主革命落潮期后普遍离索、精神痛苦的状态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其他匾额、金字招牌烘托,小伙计把匾额擦拭得锃光发亮这一细节,药庄挡手的心理反应等突出“戒欺”匾额。 B.胡老板贩卖粮食、倒腾军火等商业行为点明了其开药庄的资金来源,同时又以“他觉得自己应该为百姓做点儿什么”一句指明了现实意义。 C.胡老板对发展中医药业的热情是小说情节的线索,这一线索贯串了他对平时药品的采购制作,对“龙虎丸”的揭秘等内容。 D.小说在平实的语言中夹入文言字句,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和中医语言古朴深奥的特点契合,给小说增添了文化意蕴,赞颂了胡老板的美好品德。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写不同时期、在不同地方吃稀粥的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反映出人生的阅历和世情的嬗变,以及自己对稀粥的特殊情感。 B.文中生动再现粥的烧制过程和模样、人吃粥的情形和积习,老乡如蝗虫般拥入茅屋喝“豌豆糖粥”的细节,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 C.关于北方人喝粥,文章写就着馒头烙饼喝粥最简,写北大荒喝大碴子粥和小米粥最详,这样的处理可见作者的匠心,使作品有直达人心的艺术魅力。 D.行文围绕喝粥展开,最后落在广东人喝粥上。稀粥有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既表现了粥的美味,也让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憧憬。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青驴顿生痴情尾随草灰驴去火葬场,“啊哈啊哈”的驴叫令孙三猝然惊坐,这些生动有趣的描述为小说增添了幽默色彩 B.因为自己曾被定为“坏分子”,孙三听到政策要“收”的传闻,心里立即产生了三分惊慌,决心将大青驴卖掉以避祸 C.孙三在牲口市转了一圈,发现被他视为胆小鬼的连襟竟然也来牲口市买牲口,于是改变主意,决定不再把大青驴卖掉 D.王老尚向孙三问价,孙三伸出两个指头,意思是两百块,其实他已不想卖驴,但又不好意思说不卖,于是想用高价吓跑买者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将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写出了黄昏的温柔、美丽与平静,隐含着静谧迷人的生活情调。 B.选文第一段通过小城的热闹气息以及杜鹃、泥土、草木、甲虫等的热烈勃发,来反衬翠翠内心的凄凉。 C.“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是指翠翠想用所爱的人来填补自己的空虚和寂寞,实际上,翠翠此时所缺的是亲情。 D.作者在描写翠翠时,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静观、揣摩其在青春期所表现的情态,展示出其独特的个性。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详细描写了旧时候当铺的结构和布置,从这结构和布置上表现了旧社会的阶层观念,突出了旧社会钱和一个人地位的紧密关系。 B.“直到解放了也没等来那爷的另一颗珠子”,这表明那爷根本不想当第二颗珠子,他只是想利用两颗珠子的价值多当一些钱。 C.刘掌柜做当铺生意,他势利、圆滑、能说会道,和当家做买卖善于察言观色,在新社会中他转变得没有那爷彻底,与那爷形成对比。 D.小说叙述了当铺旧事,由闲笔进入正题,在作者漫不经心的叙述中,清朝遗少那爷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那爷捐献珠子,表现了新时代带给人的巨大变化。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猪肉”“热热闹闹地包一次饺子”,表现了人们对过年的美好期盼,但“无论如何”“总得”道出了贫苦人家生活的艰辛。 B.众乡邻到周全明家喝晃汤,却不满汤里肉少菜多,这表明尽管周全明还清肉账,还请乡邻喝了晃汤,但大家依然瞧不起他。 C.小说通过周全明家过年时前后不同光景的对比,写出了分田到户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改善了其生活条件,解决了其温饱问题。 D.小说最后一句中的“沉甸甸的猪肉”照应了前文“砍下一大块好肉”,此时“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猪肉,更是周全明的一份感恩之情。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3段详写王淡人钓鱼工具、钓鱼方式的独特之处,主要是为了表现他钓鱼技术的高超 B.小说第5段中提到“急公好义”这块匾的独特,第12段中交代了这块匾的来历,这是一组伏笔和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C.小说第8段中写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人不付现钱且送来的东西“华而不实”,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的讽刺 D.小说中写王淡人给汪炳治“搭背”,不但不收钱还供他吃住,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玩伴,这一情节体现了王淡人念旧情、重情义的品质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⑥段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写作者的人生体验,表达出世事无常的人生感悟。 B.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感强,文气十足。 C.用对比手法,强调作者对故乡小月亮的难以忘怀。 D.段尾直抒胸臆,真切自然,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答案
单选题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答案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