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给定资料:
同样的会议多次开,类似的文件重复发,过多工作微信群成了新负担。“光落实一项金融扶贫政策,我们去市里开过一次会后,又去县里开,接着乡镇又开了一次。其实会议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三番五次开同样的会,太耗费精力了。”中部某市某村扶贫工作队长任某说。很多基层干部反映,目前,跑会、守会、陪会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有的会议要求传达不过夜,省里开完,市里接着开,市里结束,县里接着开。一个会,开到晚上七八点,很正常。
会议太多,不仅消耗基层干部的精力,也助长了形式主义。一些地方不管什么会议,从常规性的行业会如农业、旅游等会议,到各种专题会,都要求党政主要领导参加,派副职参加就被点名批评。参加一个会议,县乡负责人赶到主会场,单程至少要两三个小时,会议加上往返,一个会议两天时间就没了。“对于一把手来说,哪一个会议都不能说不重要,你不参加,上级领导认为你不重视,在考核、项目上就会遇到麻烦。”中部某县一位干部表达了他的无奈。当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方式方法单一,这就造成了会议的多、滥、长。东北某市一位基层主官告诉记者,一周开了大大小小快20个会;一位地级市农委主任惭愧地说,“去年一年没有一天到农村去调研。不是不想去,被大大小小的会议缠身,实在走不开......”
会议多了,往往伴随着文件堆积如山。“去年到现在,办公室的打印机用坏了5台,A4纸用了上万张,各种台账、文件、材料都需要乡镇来准备......”西部某县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很多事情还没有多少进展,就先被各种汇报绊住了。”“县里各个部门的文件,发过来都堆到我一个人身上,扶贫、民政、水利、妇联、残联的文件,都对接到我这里。”中部某村第一书记庞某说,“每天光处理这些文件,就费好大力气。”为减少不必要的会,有些地方采用电子化手段比如微信群来沟通。可一旦数量过多,又形成了新的负担。中部某县交通局办公室主任郭某,加了32个工作群,“市里的、县里的、局里的、乡镇的,看不过来。有时候怕漏掉重要消息,不得不随时‘刷屏’,一条条翻下来,累得眼睛发干发涩,‘刷完’才算安心”。
有村支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抱怨,现在最烦的就是“痕迹管理”,村委会7人,其中4名大学生主要负责整材料,一年用坏2台打印机,甚至有时弄材料到很晚,有人直接在材料堆上睡着了。从该村支书口中可知,个别“痕迹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给基层造成了困扰,值得深思和警惕。提到村干部,通常首先想到的是打赤脚、戴草帽、甩膀子的“泥腿子”形象。而围着打印机、“A4”纸团团转的“画风”,实在令人“辣眼”。现实生活中,拍照、归档、整理、打印、装订、编册等等,都是“痕迹管理”的常规动作和必经程序,导致少数基层干部走户串巷拉家常、田间地头话桑麻的时间“不够用”,久而久之酿成了“不问民声问材料”的形式主义。不得不说,如此“痕迹管理”少些也罢。
“凡事皆有度,过犹而不及”。按理,适当的“痕迹管理”能真实反映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客观情况,有利于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况且,部分有价值的工作档案需要归纳存档、长期保存。可知,“痕迹管理”终极目的在于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然过多泛滥的“痕迹管理”,令基层陷入“为了留痕而留痕”的泥淖,反而在实干中抓铁留痕少了、奋斗中踏石留印少了,岂不是适得其反、追本逐末。当然,个别“痕迹管理”被“带跑偏”,与部分上级部门“官僚主义”做派不无关联。试想,本应深入前线、进到现场的检查、调研、考察等,倘若爱惜“鞋子”、保重“身体”,双脚不愿沾泥土、身子不想接地气,那么只能依靠“坐办公室看、靠车轮子转”的方式,等基层干部送“痕迹”上门,同时关起门来搞“管理”。自然而然,“管理”指令越来越多、“痕迹”操作就愈演愈烈。
俗话说,“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乡村基层受“人少事多”的现实状况和客观条件掣肘,“白加黑”“晴加雨”“5+2”已是工作常态。一旦“痕迹管理”泛滥的歪风邪气肆意吹向基层,掀起形式主义和务虚主义旋涡,无疑给基层徒增烦恼、加重负担。既影响基层地方工作作风,又损害党员干部队伍形象,也不利于党执政大厦基石的稳固。
中部某省一个乡镇曾举办了一次“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活动要求各村第一书记协同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准备2014年以来的所有脱贫攻坚资料,到镇里进行比赛。比武现场,镇政府会议室里一排排蓝色、黄色、红色等各种颜色的文件盒整齐码放,摞满了十几张桌子。一位基层干部讲述:某次,上级要求制作档案,一个贫困户一份档案24页,一式4份共96页,还要有照片,所有档案全部用塑料外皮包装。全村158户,用了1.5万张A4纸,照片打印异常费墨,硒鼓用了13个。事事留痕、处处留痕,不仅严重浪费基层干部精力增加工作成本,更是败坏工作作风,出现“造假痕”。“痕迹主义”亚待减负,上级要改变对基层的考核方式,强调“留实痕”,考核也要向实绩倾斜。同时,根据不同事项,界定不同考核方式,避免材料考核“一刀切”现象。
近一两年,部分地方文山会海痼疾反弹回潮,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湖北省某县委政研室干部说,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力不济,把发文、开会当作抓落实的主要方式方法,甚至将其做成履职尽责、推卸责任的“痕迹”,一些文件层层转发、照抄照转,很多时候并无新的实质性内容,完全是重复上级精神,造成基层干部有看不完的文件、开不完的会。开会发文过多过滥,形式主义抬头、工作作风漂浮。究其原因,还是官僚主义思想作祟,即所谓“开会才算重视,发文就是落实”的老毛病未能得到根治。若能从约束机制方面下一剂猛药,也许能给“文山会海”套一个“紧箍咒”。上级党委和政府要带头,将下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会议数量、文件数量划一条红线,定下个硬杠杠。借此促进党政部门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发短文,少陪同、多调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东部某市一基层部门负责人反映,根据市里要求,他们最近在做一项成果展示布展工作,他们部门负责实施,市委办、政府办等三部门派人监督,每天填写各种汇报表格,稍有疏忽,就在考核中扣分。“简直是一人干活,三人问责。”在中部某乡镇的一起环保事件中,分管环保的副镇长已第一时间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但环保部门一直未进行处置。事件曝光后,这名副镇长还是被诫勉谈话,影响期半年。“反正一有事,第一时间就是追基层干部的责。”湖南一位乡镇干部抱怨,现在都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了。问责利器要妥善使用。不恰当、不科学、不准确的问责,不但难以达到初衷,还会起到反作用,伤害基层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可通过严管与厚爱结合、问责与容错结合、激励和约束结合等一系列措施为一线干部“撑起保护伞”“设置减压阀”。在权责统一、明确责任边界的基础上,注意程序规范、标准科学、宽严适度,如此才能切实强化责任担当、提升履职能力。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压力层层传导”异化为“压力层层加码”的现象。“一个计划一年多建成投产的项目,到我们执行时,已经压缩成要半年建成投产。”西部地区某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干部说,有的重点项目在落地时,一级一个时间期限,层层提速。
“在那么短的期限内要完成建设、投产,完全合规操作是没有办法达到的。有的项目时间太紧,虽然土地证、施工许可证、规划许可证等手续都没来得及办下来,也只能先开工,后面再边建边补”这位干部说,现在“边建边补”已经成了一些重点项目的“标配”。压力传导、压实责任没有错,能够让干部有紧迫感,但要科学合理划分任务指标,不能一味到基层“念紧箍咒”。若单纯通过压力层层加码的方式推进工作,很可能会导致工作的完成质量大打折扣,甚至不得不敷衍完成各项指标。苛刻的考核指标,让基层干部在应付检查和督导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会影响其工作进度。政务服务搭上App是大势所趋,然而各单位各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政务App,已经成了部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名村干部手机上安装了10多个政务App,涵盖了党建、财务、民政、社保、综治、计生、环保等不同领域。根据要求,村干部需定期通过这些App,填写上报有关工作情况和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叮咚、叮咚......”“政务App太多了,有时连账号密码都弄混了。每天围着这些App转,哪还有时间走村串户。”这位村干部抱怨说。工具的使用不可本末倒置。应该怎么建、怎么用,还是要多关照“用户感受”,听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同时也应统筹建设、管理。除工作需要、特殊要求外,该取消的取消,该合并的合并,部门之间数据信息也应联通,尽量给基层提供一个综合性政务App,工作人员只需登录一个账号即可反映各类问题,上级部门也可以从中各取所需。“多接一点地气,少一些套路。”千万别再让现代化办公的“新瓶”再装了形式主义的“旧酒”。
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概括形式主义的表现。
要求:条理清晰,全面准确,不超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