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三校生考试卷子语文(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523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2三校生考试卷子语文(一)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词语中相同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应当  应战  应运而生  一应俱全

    B乘客  乘坐  乘风破浪  千乘之国

    C复辟  辟邪  鸿蒙初辟  开天辟地

    D掉转  转弯  天旋地转  转弯抹角

  •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橡树 攀援 照相 通霄达旦

    B伟岸 崎岖 巍峨 凌罗绸缎

    C威仪 霹雳 源泉 嘘寒问暖

    D险俊 竣工 辉煌 失魂落魄

  •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穷兵黩武 投机倒把 三番五次 扑朔迷离

    B金榜提名 株马厉兵 气喘吁吁 瓜熟蒂落

    C工程竣工 一愁莫展 连篇累赎 披星戴月

    D变本加利 轻歌慢舞 开诚布公 捉襟见肘

  • 4. 在下面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分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首次在台湾“合璧”展出。这幅描绘富春江两岸秀丽.景色的画作,()年代久远,()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丝毫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神韵。

    A因为;所以;但是

    B不仅;而且;但是

    C尽管;但是;所以

    D由于;而且;所以

  • 5.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括号处最恰当的成语是()
    ①犯了错误应该首先检讨自己,()是不对的。
    ②他在敌人的监狱里备受折磨,被折磨得()。
    ③写文章首先要讲究内容,否则即使文章优美,也只是(),不能算是好文章。

    A文过饰非 遍体鳞伤 言不及义

    B诿过于人 体无完肤 空有其表

    C诿过于人 遍体鳞伤 华而不实

    D文过饰非 皮开肉绽 秀而不实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六大气象工程完工之后,可以通过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使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降低一个百分点。

    B这本党史读物,是根据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中共党史资料,采用通俗的形式,并配以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内容形象而感人。

    C汇仁公司克服了中药服用、吸收难的问题,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出了深受患者欢迎的中药丸。

    D海峡两岸高层人士50年来首次公开、直接的历史性接触,开启了两岸协商谈判解决问题的大门,这一事件必将载入两岸关系史册。

  • 1.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
    (3)关汉卿的《窦娥冤》中有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孔雀东南飞,________。(《孔雀东南飞》)
    (2)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_。(李白《将进酒》)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旌蔽日兮敌若云,________。(屈原《国殇》)
    (6)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 2. 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    鲁迅先生在论述文学创作的历史价值时曾说过:文学创作愈有地方性,也就愈有世界性。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改革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民族语文的特点,不能脱离对传统教育经验的研究。教学改革越深化,越要更多地凭借这个国产的重要利器开拓前进。    本国优秀的语文教育理论和经验,凝聚着语文教育大家教学和语言实践悟性的结晶。以叶圣陶先生为例,他自身不仅有极其丰富的语文教育经验,而且在文学和语言方面有极其光辉的成就。其思想的形成,又正当海运大开、西风东渐的中国大变革时期,主观和客观条件都非常优越。他造诣精深,学通中外,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最富于中国特色,也最具有时代性。如果说,其成就翘然秀出于世界语文教育之林,是绝不过分的。     无论是叶圣陶还是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教育大家,对传统教育都是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搞虚无主义。比如,他们批判旧式学塾那种逐字逐句的教学方法,却十分强调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他们反对旧式文人热衷于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滥调,却十分讲究文章的谋篇布局,要求写文章做到自然圆合、严谨得体;他们鄙弃旧式教育把语言表现力说得玄妙神秘、不可捉摸,却严格要求教师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如此等等。     从三位语文教育大家的论著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善于从国外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那里汲取科学的理论观点,用以丰富完善我们的语文教育体系,从建构语文语法教学到提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强调思维品质训练到发展智能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说明。但是,学习、借鉴国外的东西,他们从不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语文的特点和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灵活地加以运用。     我们的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构建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语文教育,当中蕴含着人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珍贵的东西是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它那固有的光泽的。从长远着眼,在今后若干年里,如果能够对自己的东西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五四”以来诸多语文教育大家的论著,认真宣传、学习、研究、试验和推广,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逐步深入,达到柳暗花明的佳境;同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融合中外,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一定会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1. 第1段提到“也有类似的情况”,请写出“类似情况”的典型例子。  
  • 2. 第3段中,作者认为在作文方面传统教育有哪些主张?  
  • 3. 请参照第2段首句的表述,为3/4段开头分别加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不得再用“凝聚”“结晶”两词。 ①第3自然段:本国优秀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②第4自然段:本国优秀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 4. 作者认为本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  
  • 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三位语文教育大家都是在继承旧式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

    B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

    C本国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语文教学理论和经验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国产利器。

    D三位语文教育大家对于国外的东西,从不照搬,而是立足于自己民族传统的教育,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 阅读《陈情表》节选,回答问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 对下面句中加括号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蒙(矜)育       矜:同“怜”,怜悯

    B不(矜)名节       矜:夸耀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鉴别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胜:尽

  • 2. 下列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我想圣明的朝代是以孝治天下的。

    B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恩宠如此优厚,难道敢徘徊不前,另有非分之想吗?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还有感情,我希望让我把祖母奉养到去世。

    D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我生在世上当拼命效力,死在地下,当结草报恩。

  • 3. 能打动皇帝的真正原因是()

    A刘日薄西山

    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D臣之辛苦,……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 4. 对此节选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段重在叙事中动之以深情,后段则重在陈情中晓之以大义。

    B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本段融情于理,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些人去山野玩耍,下山的时候,面前出现一条羊肠小道,像是山民常走的捷径。大家很高兴,决定沿此道尽快下山,远远地就看见山下的停车场,果然是条捷径!正当大家庆幸时,眼前出现一道断崖,而捷径在此一拐,伸向远方的一座小山村。大家一筹莫展,只得先向山村方向走,中途再踏上另一条小道……弯弯曲曲地,费了许多力气才到达目的地。 山民知道每一条捷径通向何方,他们走起来,就是捷径;而我们追求“捷径”的心态,一开始就是踏上弯路的前兆。有时,走捷径也是需要经验的。就像羚羊,只知道有捷径可过河,却不知道那里有鳄鱼,这时的“捷径”,只怕比弯路更“弯”。 读了这则故事,你对“捷径”与“弯路”的关系有什么认识和体会?请以“捷径与弯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