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4月24日

考试总分:1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358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4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语文》4月24日专为备考2024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素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A

    B

  • 2. “只要人不老,心不老,生活永远美好。”这句话韵律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  

    A

    B

  • 1. 下面[]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A[裨]益(bì)、[裨]将(pí)、[靡]费(mí)、风[靡](mǐ),

    B新[鲜](xiān)、[鲜]见(xiǎn)、[哄]骗(hǒnɡ)、起[哄](hònɡ),

    C[粘]液(nián)、[粘]贴(zhān)、[屏]退(bǐnɡ)、[屏]除(bǐnɡ),

    D[着]力(zháo)、[着]迷(zhuó)、[中]肯(zhònɡ)、[中]暑(zhònɡ)

  • 2. 古人对"六十岁"年龄的人的称呼是()  

    A而立

    B不惑

    C知天命

    D花甲

  • 1. 下列诗句,不属于《春江花月夜》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C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2. 下列词语中,[]的字有两个读音的一组是()  

    A[咽]喉、呜[咽]、哽[咽]、细嚼慢[咽]

    B记[载]、[载]重、三年五[载]、转[载]

    C[应]该、[应]届、[应]和、[应]有尽有

    D[强]大、[强]调、倔[强]、[强]词夺理

  • 1. 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到了扎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风景优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⑥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的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2. 选文第⑥段中括号里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
  • 1.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2.  西北望,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