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4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一)里面有着非常多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常考题,不要走开哦。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 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至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至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岩石为变质岩

    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C丙处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

    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十八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的航线航行的游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据此回答下题。

    3. 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游船往返所用时间不同主要受(  )。

    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

    C潮汐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

  • 4. 图中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某区域图。

    5. 从甲点能够看到乙、丙、丁、戊四点中的(  )。

    A乙点

    B丙点

    C丁点

    D戊点

  • 6. 图中河流的流向,基本上为(  )。

    A由东北向西南

    B由北向南

    C由南向北

    D由西南向东北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18年6月14日莫斯科时间(东三区区时)18:00开幕,于7月15日闭幕。据此完成下题。

    7. 本届世界杯开幕时北京时间为(    )。

    A6月14日13:00

    B6月15日13:00

    C6月14日23:00

    D6月15日23:00

  • 8. 比赛期间,下列四地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A北京

    B莫斯科

    C巴西利亚

    D堪培拉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水文站月累积径流量示意图”。

    9. 从图中可知,该水文站的汛期主要集中在(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 10. 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地下水

    B冰川融水

    C降水

    D积雪融水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监测显示,2011年3月12日8时12分,太阳表面连续发生了9次中等级别的耀斑,并伴随有太阳风暴事件。

    11. 太阳耀斑发生于(    )

    A日冕层

    B电离层

    C光球层

    D色球层

  • 12. 可能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是(    )①无线电波通信受到影响②地壳活动剧烈③火山频发④降水异常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读某地等高线图(等高距:100米)。


    13. 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东北流向西南

    B东南流向西北

    C西南流向东北

    D西北流向东南

  • 14. X点和Y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290米

    B385米

    C550米

    D632米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等高线地形图。

    15. 图中①②③④四河流中,水位变化受汾河水库调节明显的是(  )

    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 16. 图中季节性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冬季高山冰雪融水减少

    B冬季降水量减少

    C冬季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D冬季地下水水位下降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读下图。

    17. 当地球公转到A点时,此时为北半球的(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 18. 当地球公转到B点时(  )

    A淄博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最大

    B广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上海

    C广州日出的地方时早于上海

    D淄博的白昼时间大于广州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读“非洲红树林分布图”。

    19. 红树林在南回归线的大陆西岸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光照

    C距海远近

    D洋流

  • 20. 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  )

    A固岸护堤

    B调蓄洪水

    C防风消浪

    D净化海水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21. 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 22. 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非洲大陆局部区域某月份平均气温(单位:℃)分布图”。

    23. 控制图中①②③三条等温线基本走向及数值递变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纬度

    D海陆位置

  • 24. 图中R地的气温数值,可能是(    )

    A16

    B21

    C23

    D27

  • 25. 我国“地理”一词最早见于( )。

    A《易经.系辞》

    B《山海经》

    C《禹贡》

    D《汉书·地理志》

  • 1. 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马里是13世纪~16世纪期间西非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N国是非洲的人口大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近年来,中国与N国积极合作,在该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下表表示N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构成。

    (1)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根据古马里帝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兴盛的可能原因。
  • 2. 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简述运用该图进行教学的教学步骤。
  • 1. 请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张老师在讲解“水土保持”时是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的。做一个长60厘米、宽25厘米、高10厘米的玻璃箱。用玻璃条把玻璃箱隔开分两格(用差不多大小的塑料盒子一分为二也可),两格各设出水口。一格放没有植被的土壤,另一格放草类生长茂盛的土壤,再准备一个洒水壶和两个烧杯。
    首先,可由教师向学生说明,玻璃箱的一格代表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草原造成无植被保护地面的情况,另一格代表没有遭到破坏,自然界植被生长良好地面的情况。同时设疑提问:当大气降水经过这两类不同类型的地面时,会产生怎样不同的结果呢?
    然后,请一个学生用洒水壶把水均匀地洒在玻璃箱的两边。另请两位学生用烧杯接住两个出水口流出的水。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出水口在出水的时间、水量、含沙量上各有什么差异。
    问题:
    (1)张老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2)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什么基本要求?
  • 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发现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或原理时,只是提出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下面以“地球如何公转”为例说明发现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地球如何公转
    师:假如我站在这里当作太阳,请一同学手捧地球仪模拟地球绕我这个太阳公转。
    生1:(捧着地球仪随便地围绕老师转一圈)
    师:大家思考一下,同学1转得对不对?哪个同学再来转一下?
    生2:(捧着地球仪,一边使地球仪由西向东自转,一边围绕老师逆时针公转)
    师:同学2纠正了同学1的一些错误.是否完全转对了呢?请同学讨论一下。
    (同学们争论声顿起,有的说转对了,有的说还有问题)
    生3:(捧着地球仪,一边由西向东自转,并稳定地轴方向不变,围绕教师逆时针公转,转的速度及变化也恰当)
    师:同学3转动与同学2有什么不同呢?
    (大多数同学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但也有同学小声嘀咭说没有不同)
    师:请同学们对照教材看看地球公转时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同学3转得对,而同学2转得不完全对?
    (1)结合材料概括发现法教学运用的基本步骤。
    (2)分析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王老师在“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在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和分布概况之后)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是什么?是天灾还是人祸?
    生甲:我认为是天灾,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多。
    生乙:我认为是人祸,人们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生丙:我认为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师:很好,请你们几位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论据,依次展示。
    (学生纷纷查阅资料,急切寻找答案)
    问题:
    (1)上述材料中,该教师主要采用了什么地理教学方法?并说明该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局限。
    (2)该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步骤?
  • 1. 阅读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的内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城市商业区集中在市中心,有的却比较分散;有的工业区离市中心较近,有的却较远;住宅区有的紧靠工业区,有的却远离工业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图2.8)。

    实际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图2.9)。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例如,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摘自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1)试对本阶段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