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三)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327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三)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是启蒙运动的口号。”这是康德对启蒙运动含义的理解,你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B要以人为中心考察一切,认识一切

    C人生活在世界上,为人处世要有理智

    D人要运用自己的理智。对世间万物做出自己的判断

  • 2. 1930年3月,美国通过的一部关税法规定,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上升至48%。其他国家纷纷对此举做出反应,当年全球贸易总量缩水达60%以上。针对这一现象,“二战”后国际社会采取的措施是成立(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 3. 古罗马时期,万民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裁判官的告示、法学家解答和皇帝敕令。其中,裁判官根据法的精神而不是法的条文做出的裁决,是裁判官告示的重要部分。这说明(    )。

    A自然法原则是司法判决的唯一准则

    B罗马法借鉴了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

    C习惯法长期影响古罗马的司法实践

    D万民法在治国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 4.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上述内容可用来说明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殖民霸主形成的可能性

    D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 5.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下列印证这一观点的是西汉初期(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察举制

    C重用侍从、秘书,削弱相权

    D实行郡国并行制

  • 6. 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根据历史分期,商鞅变法在时间上属于(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两汉时期

  • 7. 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用自制产品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消费市场。这种观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 )。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C遵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D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 8. 我国史学史上最早从理论和方法上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是(  )。

    A《通典》

    B《通志》

    C《史通》

    D《文献通考》

  • 9. “黑体(能全部吸收外来辐射能的物体)腔壁由无数能量不连续的带电谐振子组成,它们所带的能量是一个最小能量单元的整数倍,这些带电谐振子通过吸收和辐射电磁波,与腔内辐射场交换能量。”下列与这一理论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B与“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基本一致

    C时空的性质跟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有关

    D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力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 10. 1913年,某地农民家贴的春联内容如下:“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

    A民国从未试图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统治

    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未到达农村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 11. “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2. 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成一种私人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 )。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C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

    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

  • 13. 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公元前630年,铁拉岛全年无雨,颗粒无收,于是铁拉人用抽签的办法从每两兄弟中选一人到非洲殖民。中签者泪流满面地离开家乡,结成生死与共的患难兄弟,终于在异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则殖民案例说明( )。

    A自然灾害是导致海外殖民的最重要因素

    B海外殖民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C海外殖民扩展了希腊人的活动地区

    D海外殖民导致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 14. ( )著有《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在科学和社会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

    A牛顿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伏尔泰

  • 15.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 16.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 17.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 18.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缺)月间,(缺)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 史学家黄仁宇说:“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现在(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0.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本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 21.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 22.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

    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

    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

  • 23. 江南地方豪强从汉魏以来就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期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此谋求政治权力的人,但直到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其原因是(    )。

    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

    B唯才是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门阀士族

    C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

    D九品中正制形成了僵化的门阀制度

  • 24. (    )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国家的诞生。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 25.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过:“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梁启超提到的“其书”最可能是下列哪本著作?( )

    A李贽的《藏书》

    B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 1. 简述教师如何正确使用中学历史教科书。
  • 2. 材料一:
    宪法的制度便是这样,多数人被少数人奴役,人民起来反抗贵族。党争十分激烈,各党长期保持着相互对抗的阵势,直到后来他们才共同选择梭伦为调停人和执政官,把政府委托给他。他依照以前人民的分等,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作四个等级,五百斗者、骑士、双牛者和日佣,各种官职,如九执政官、司库官、公卖官、警吏和国库监,他分配给五百斗者、骑士和双牛者三级,按各级的财产估价比率,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大会和法庭的成员。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
    材料二:
    第六表第一条:如有人缔结抵押自身或转让物件的契约,而有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称人在场,那么当时所作的诺言不得违反。
    第二条:凡提出缔结契约时所作诺言的证据者,应即认为可以,而否认自己的诺言者则处以双倍的罚金。
    第八表第三条:如用手或棒子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则应缴纳罚金三百阿斯,如为奴隶,则为一百五十阿斯。
    ——摘自《十二铜表法》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内容,分析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内容,谈谈《十二铜表法》的意义。
  • 3.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材料二:
    课文摘录: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的代表作有《哲学通讯》《路易十四时代》等。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三权分立,彼此制衡。他还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他宣称“人生而是自由的,可是现在他却处处戴着镣铐”,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 1. 材料:
    王老师在讲授人教版必修Ⅱ中的“开辟新航路”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和分发的材料,探究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率先开启远洋航行的各项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讨论,A组认为两国最先开启远洋航行的原因是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东西方的陆路贸易;B组认为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地圆学说的盛行是远洋航行的主要动因;C组补充了其他原因,传播基督教信仰是两国统治者的主观因素。王老师听完三组发言后,指出A、B两组的结论是西葡两国最先实现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因素,C组的结论则是主观因素,三组回答存在片面的缺点,今后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应全面思考,对比总结。探究活动结束时,王老师还要求三组同学对刚才的回答相互间进行评价,将评语写在稿纸上送给受评的小组。
    问题:
    请结合材料内容,对该教师在探究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进行点评。
  •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绅、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频繁流动,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
    ——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中分头,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的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和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钱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3.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当时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就有13批。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
    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置“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画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流通。1969年中苏边境爆发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
  • 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材料二:
    课文摘录: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自《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对书中关于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