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二)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44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二)已经整理好,还不知道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什么的伙伴不要错过。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A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封建领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C国王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D伊斯兰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 2. “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的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对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理解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

    B为了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一种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表明英国自由放任、自由贸易政策的失败

    D客观上调解了英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 3.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十二铜表法》的制订()。

    A标志罗马人产生法律意识

    B说明罗马法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

    C意味着罗马法最终形成

    D宣告古罗马进入成文法时代

  • 4. 中新网2013年4月8日电:据英国媒体报道,被称作“铁娘子”的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女男爵8日因中风在家中去世,享年87岁。她曾经主导的“撒切尔主义”主宰英国政坛20余年。“撒切尔主义”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据此判断“撒切尔主义”()。

    A反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B主张增加福利投入

    C支持平等主义,积极促成社会公平

    D主张发展混合经济

  • 5. 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它们是()。

    A葡、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D英、法、俄

  • 6. 下列属于情感目标表述的是( )。

    A形成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概念

    B感知人类文明史中的实践与创造

    C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

    D树立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 7. 《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士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

    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

    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

    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

  • 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反复较量,对于国王的存废就曾做过三次选择:第一次处死国王,第二次请回国王,第三次“进口”国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处死国王违背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请回国王反映君主专制统治传统深厚

    C“进口”国王说明内外力量对比失衡

    D国王存废体现制度设计斗争中的智慧

  • 9. 1871年4月19日,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中声明:“通过选举或竞选任命”的“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应该是“经常受到监督的、可以更换的”。这说明巴黎公社()。

    A照搬了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经验

    B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范畴

    C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伟大实践

    D是苏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源头

  • 10.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版前言中说:“我希望根据数学原理……我们能够对别的自然现象进行推理……我希望这里所阐明的原理,会有助于人们对这个问题或更可靠的哲学方法有所了解。”事实证明,牛顿的数学贡献()。

    A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哲学方法

    B为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

    C为人们摆脱宗教的束缚奠定基础

    D为启蒙思想家规划社会蓝图提供了范式

  • 11. 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

    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 12. 历史教学中的图文示意法( )。

    A能辅助任何知识类型的学习

    B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抵牾

    C不利于体现概念的逻辑关系

    D只能呈现具体的历史信息

  • 13. 中国近代史上,()曾组织人手,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等著作。

    A魏源

    B林则徐

    C黄遵宪

    D严复

  • 14. 1937年9月23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同一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对中国共产党的谈话》。国民党此举的最大意义是()。

    A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B赢得民主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C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争取国际支持与理解

  • 15. 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写道:“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消失。”造成“这个奇迹现已消失”的原因是()。

    A经济建设的需要

    B侵略战争的破坏

    C生态环境的恶化

    D自然灾害的影响

  • 16.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是指()。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集约化土地流转

  • 17. 1930年5月,《红旗》发表了署名信件,明确指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发展农村工作,革命形势占据了广大农村后,就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这样必将取得胜利。材料表明当时的革命斗争需要( )。
    ①城市革命连为一体②进行土地革命
    ③开展武装斗争④建设根据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8.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的重农传统观念,开始“求富于市”,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冲击

    D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 19. 2014年10月8日,一件名为“清乾隆御制粉青釉浮雕龙纹罐”的流失文物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7400多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该价格位列圆明园流散文物拍卖成交价的第六位。这件流失海外的文物是在()期间流出中国。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0. 221年,刘备亲率蜀军攻打吴国,结果蜀军“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骨漂流,塞江而下”。造成这一惨败景象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猇亭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陵之战

  • 21. 1895年7月,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刊物——《中外纪闻》开始发行。该刊物的创办地点是()。

    A广州

    B北京

    C南京

    D武汉

  • 22. 贾思勰撰写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总结性成果,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农学著作。

    A《农政全书》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汜胜之书》

  • 23.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早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 24. 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革命纲领,规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要进行()。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旧民主主义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 25. 中美《天津条约》规定,清政府与美国的大臣间公文来往,按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也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 1.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 2. 简述影响历史课程实施的因素。
  • 3. 简述隋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以下是某教师在教学日记中写到的疑问:
    今天让我意外的是关于这次单元测评的成绩。平时成绩在95分以上的张晓璇、王丽娜、赵小杰竟然才考了60分,其他学生大多也都不及格。在课下我找到这几位学生向他们了解情况,他们普遍反映测试题目出得过难、过偏。我下班回家重新分析了测试题,认真思量权衡了许久,发现的确有不少题存在这种问题,在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
    问题:
    (1)这位教师在命制试题时候没有把握好哪种指标,应该如何把握?
    (2)除此之外,试题命制中还应注意哪几个指标?
  •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某教师在讲授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相关内容时,引用了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映像的世纪》中的一个片段。片段中有日本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后的惨烈情况,编导有如下一段解说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牺牲者,约为六千五百万人,其中四千万是手无寸铁的市民。屠杀无抵抗的市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这段视频的播放起到了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后果。一些学生询问教师这部纪录片中是否有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内容,得到否定的回答之后纷纷表示自己的愤怒:日本人只知道说自己遭受了多少苦难,他们怎么不想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一些学生表示,日本得到这种结果是活该。
    但教师在同学生进行了简要的交流后没做表态,就进入下一个教学内容。
    问题:
    (1)这位教师在这里使用了何种教学资源,使用这种资源的原则有哪些?
    (2)这位教师在使用该资源的过程中犯了什么错误?
  •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是一种中国病——其根本原因是统治阶层的颓废,在中国古老政治肌体上引起的综合并发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混沌、失衡、无措、衰朽——我称之为“政治植物人综合症”。病症如“眼”科,视野短浅,目光狭窄;“心脑”科,思维陈旧,苟且偷安;“精神”科,没有核心价值观,萎靡不振,畏敌如虎;肢体部分如官僚病,自私自利,腐败无度;文人病,文弱无耻,空谈漫议;军人病,贪污浪费,惜死顾身。其他还有如富贵病,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社会病,全民腐败堕落等。
    材料二日本关东军密谋九一八事变。对此早有觉察的张学良却电令其部下“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
    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评价是“浑浑噩噩,毫无生气。在行动中表现为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由此,我们的官员虚假伪善,贪婪腐败;我们的人民斗志涣散,对国家利益漠不关心;我们的青年颓废堕落,不负责任……使我们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上述两则材料引自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统治阶层的颓废”的主要表现,说明该表现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学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期间的对日政策。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2)课文摘录
    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