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5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一)最近非常受欢迎,大家快来做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取得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成果。下列选项不属于此次会议取得成果的是()。

    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发展

    D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2. 公元39年,东汉光武帝刘秀颁布“度田令”,在全国丈量土地亩数,核实户口。这一政策的目的不包括()。

    A清查农业人口数量以颁布奖励农耕政策

    B限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抑制豪强地主奴役人口数量的增长

    D掌握确实的人口和垦田数量以增加赋税收入

  • 3. 华盛顿会议上,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 )。

    A收回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B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

    C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D使中国再次陷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4. 下列关于两汉天文学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

    B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C最早记录太阳黑子

    D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 5. 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14个城市

  • 6. 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当时出现了山西商人经营的早期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行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

    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

    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

  • 7.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 8. 伯里克利宣称:“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能够体现多数人参与政权的是()。

    A五百人议事

    B公民大会

    C民众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 9. 美国在( )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五国海军条约》取得了与英国同样的制海权。

    A巴黎

    B维也纳

    C华盛顿

    D里斯本

  • 10. 布莱德雷曾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世人

  • 11. 一本史书提道:“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建联合国军,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的军事联合行动。”这次冲突是()。

    A朝鲜战争

    B柏林危机

    C古巴导弹危机

    D海湾战争

  • 12.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歌》,歌词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从歌词含义并结合l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国家史实,可知中国在亚洲最早()。

    A走上宪政之路

    B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C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D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3.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 14. 1927年年初,毛泽东在某文献中充分估计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总结农民运动的经验,提出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该文献可能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持久战》

    D《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1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国会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

    B分权制衡

    C民主原则

    D议会至上

  • 16. 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

    A美国《1787年宪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7. 《东京梦华录》记载:“其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是()。

    A东汉洛阳

    B东晋建业

    C唐代长安

    D北宋开封

  • 18. 《旧唐书·王起传》说:“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及起考贡士,奏当司所选进士,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材料说明此时的科举()。

    A确立了中书省掌控考试地位

    B减少了世家望族的请托风气

    C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

    D残存了豪门把控仕途的特点

  • 19. 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

    A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B发展经世致用之学

    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D抨击君主专制

  • 20.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 21. 有学者认为清末以来,中国发生三场“国进民退”(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进退),第一场就引爆了辛亥革命,第二场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其中“第二场”指的是()。

    A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国民政府国营企业的急剧膨胀

    D公私合营企业全部变成了国营企业

  • 22.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祖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列侯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贪婪暴虐

    B列侯所献酎金的成色有问题

    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 23. “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由的用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根据以上摘自茅盾小说《春蚕》的内容推断,两家“发”起来的十年可能是()。

    A1853—1863年

    B1895--1905年

    C1912—1922年

    D1922—1932年

  • 24. 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生产工艺、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A屈原

    B张衡

    C蔡伦

    D郦道元

  • 25.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 1. 简述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 2. 简述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的途径。
  • 3. 简述中学历史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应注意的内容。
  • 1. 材料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
    (1)根据材料,总结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及相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宋神宗曾说:“法出于道。人能体道,则立法足以尽事;立法不足以尽事,非事不可以立法也,盖立法者未善耳。”宋代的“祖宗之法”作为根本性的治国原则,本着“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的精神,在行政管理上充分运用了制衡原则,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各自行使独立职权,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官员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同时,“祖宗之法”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北宋中后期的党争问题、强敌当前收武将兵权的问题等,无不与宋代遵循“祖宗之法”的立国之策有密切联系。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帝王的“共理”“共治”,本质是通过士大夫、借士大夫的能力来治理天下。政治的主导权掌握在帝王手中,朝政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好恶,这种状况在11世纪前期的北宋发生了深刻转变。
    宋代士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使君不陷于非义,父不入于非道。君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权臣乎!父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他人乎”的原则,认为:“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士大夫以“公议”“天道”为旗帜,作为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宋太祖曾对臣僚说:“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成为君臣双方共同承认的原则——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对宋朝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的原因。
  • 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初中历史教师王某为中国古代史专题中的一节新课“大变革的时代”准备教学设计。她的教学设计流程大体如下:
    首先,教师通过一个有关商鞅以辕门移木行赏,借此树立在民众中的威信的历史小故事来引出本课所要讲述的内容,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接着,教师向学生交代数个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其次,教师结合有关本课内容的视频和图片,详细地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经过。每当讲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试着就这一时期出现的铁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的兴修和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加以分析,由学生互评后教师进行总结。
    最后,通过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堂课内容中重点内容的记忆。
    (1)你认为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恰当?请说出你的理由。
    (2)结合本课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时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 1.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
    (2)课文摘录:
    希腊半岛山峦起伏,海岸线曲折,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著名的克里特岛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岛。
    公元前8世纪,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公元前6世纪,它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伯里克利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