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26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一)已经整理好,还不知道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什么的朋友赶紧看过来。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指出,诗中涉及多个意象,其中大多数能够体现出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田园生活。为加深学生对田园隐逸类意象的理解,增加学生积累。教师为学生举出了同类意象的例子。下列意象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采薇

    B东篱

    C捣衣

    D五柳

  • 2. 在举行演讲比赛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演讲辞作为参考。下列不适合的是()。

    A孙中山《中国决不会沦亡》

    B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C钱钟书《谈中国诗》

    D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 3. 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进了教室却一直不说话,反而用夸张的嘴型和肢体动作,好像在和学生说着什么。学生们一头雾水,一边听老师说话,一边着急地猜测老师在表达着什么,三分钟后,教师说:“请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不会说话’。”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新奇的游戏

    B形象的语文

    C真实的事物

    D模拟的行为

  • 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在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读本上的选自《左传》的《重耳之亡》,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校图书馆、家庭藏书、网络……)获得的关于春秋五霸的文言传记文,在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粗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春秋霸主或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先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两名优秀代表,在课堂上脱稿交流.再将交流资料汇编成册,供全班同学课下阅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的教学拓展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一题材的文章的特点

    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

    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

  • 5. 在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时,某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赵州桥的形状特点,提议结合课文的介绍,画出赵州桥的平面示意图。先让学生分别画图;再进行同桌交流;然后请一位学生运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绘画依据;最后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评价这幅示意图。下列对上述教学活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这份教学设计和实施,充分体现了该教师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观

    B画出赵州桥的平面图,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赵州桥的形状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图片的能力

    C上述教学活动,不仅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和生生的相互评价进行了终结性评价,还灵活地运用了形成性评价

    D该教师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 6. 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故都”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北平。
    师:我们说到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更多的会说到它是一个“古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那么,大家来体会一下郁达夫在题目中所写的“故都”与“古都”有何区别?
    生:两个字都有时间久远的味道,“古”字只是一般的时间久远,“古都”表现出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故”字不仅表现出时间的久远,还表现出曾经在这里住过,有过亲身的体验,自己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感情,“故”字有怀念的味道。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抓住“故都”这个切入点,整篇文章的基调就被抓住了,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

    B文章标题为“故都的秋”,这只是作者个人的一种偏好用法,无需做过多的探讨

    C运用换词法,对比“故都”与“古都”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

    D这种问题式导入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 7. 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阅读并按要求答题。教师甲: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两支曲子,分析哪些曲词最具有表现力,最传神地表达了莺莺的情感?
    教师乙:在不同场景中,曲词是怎样表现莺莺的心情变化的?
    合作探究的方法:
    ◇评论:把握鉴赏要点,如意象、情景交融、修辞手法等。
    ◇再创作:交代改编依据,将某一曲词改编为现代短剧或散文。
    ◇美读:有感情地朗读。
    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有别的方法更好),鉴赏课文中的曲词。
    下列评析中,最恰当的是()。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 8.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本的教科书。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

    A助读系统

    B练习系统

    C范文系统

    D知识系统

  • 9. 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C选文系统

    D助读系统

  • 10. 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一课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11. 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请学生举出一些与“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学生所举诗句不合适的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南歌子词》)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 12. 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下列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

  • 13. 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时,告诉学生古人在写诗作词时往往会用一些有固定含义和文学意味的词语,并以“流水”抒发情人相思之苦的意象为例进行讲解。下列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A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B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自居易《长相思》)

    C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 14. 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唐风雅韵·唐代山水田园诗”专题。下列作品适合入选的是()

    A王维《辛夷坞》孟浩然《过故人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陆游《游山西村》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李白《送友人》孟郊《烈女操》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D柳宗元《渔翁》王翰《凉州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15. 学习完《西塞山怀古》后,教师向学生强调了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区别并鼓励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千年怀古”的怀古诗专题汇报会。下列诗歌不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

    A李商隐《贾生》

    B杜牧《赤壁》

    C李清照《夏日绝句》

    D杜甫《蜀相》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以心灵温暖心灵
    ①传说,仓颉造字,有鬼夜哭。
    ②我不知道历史上是否有这样一个或一群人,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持久地跋涉,用他们的言行,用他们的壮举,创造了一个民族永远的怀想和永恒。
    ③温暖,一个民族恒久的怀想。温暖,曾振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而无论时空怎样转换,我们都应该义不容辞地选择以心灵温暖心灵。
    ④以心灵温暖心灵,我想这大概是一种气度吧。
    ⑤汨罗江畔的身影,绝非历史的偶然。当屈原站在江畔,任凭江风吹乱他的衣襟,任凭水花打湿他的心灵,他正用满腔热血彰显着他的爱国之情,他正用一腔赤诚荃释着他对国土的无比热爱。屈原,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用身心和行动报效了他的祖国,他以心灵温暖了也温暖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⑥以心灵温暖心灵,我想这大概是一种诚恳吧。
    ⑦翻开《骆驼祥子》,我看见祥子拨弄着手里的现洋,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盘算着买一辆洋车,旁边是黑漆漆的被刷的锃亮的老北京的洋车……翻开《茶馆》,我看见王利发正擦着桌子提着茶壶,嘴角上冒着缓缓的热气,用麻利的手法、嗓音招徕着客人,手里是经历多年沧桑的老北京茶壶……
    翻开《四世同堂》,我看见瑞宣在车水马龙的街巷中逛进逛出,并发出终会消失的感叹,身边屹立的是老北京的建筑……
    ⑧老舍先生,是您,用饱含真情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您所热爱的那片土地——老北京;是您,用诚恳的心灵记录了老北京的风貌。让我,让那些喜欢老北京的人品味到了老北京的气节:厚重、深邃、凝练、刚直……让我们的心灵感受到了温暖。
    ⑨屈原、老舍……用他们的心灵书写着历史,用他们的心灵温暖了、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让我们懂得了真善美和假恶丑,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气度和诚恳,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人性和善性……
    ⑩但愿生活在世上的每个人,都能以心灵温暖心灵!

    1. 请从第③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⑦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 2. 请对这篇作文进行简要评析。
  • 3. 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少数同学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的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
    (生笑)
    生1:(改口)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是由眼前之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
    师:其实你还是基本读懂了文章,我还想听一听其他原因。
    生2:生字词太多。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劲。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试读一段课文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宏,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其他学生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儿,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我们不这样想,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
    (生笑)
    师:五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既然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且让我们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
    师:这篇文章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思路:事一景一情。请大家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生6:课文叙述了王勃省父,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中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而后由乐生悲,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请看我这里的一则材料。(师投影材料: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日:“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事一景一情”。
    (1)阅读以上教学实录片段,请对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做简要评析。
    (2)请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不喜欢《滕王阁序》的原因有什么作用。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雨巷》原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同课另一首诗为《再别康桥》,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沁园春·长沙》《大堰河——我的保姆》。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规定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 3.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
    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代赠(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浣溪沙(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点绛唇素香丁香(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