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材料分析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431

试卷答案:没有

试卷介绍: 想知道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材料分析题考什么吗?本站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材料分析题(一)为大家解答。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材料:
    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点睛提分卷,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点睛提分卷1
    问题:
    (1)分析该栏目的教育应用价值。
    (2)分析该栏目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2. 材料:教师在“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教学结束环节设计如下: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另外,在上一章我们已经学习了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列表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在方法、原理、优缺点的异同点。


    问题:
    (1)这位教师采用的结束方式属于哪种类型?
    (2)简述结束技能的目的以及应用要点。"
  • 3. 材料1:教师: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小故事——道尔顿给妈妈买袜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学生大多知道这个故事,教师可指定一个学生讲述。)
    教师笑问:你会和道尔顿有相同的烦恼吗?让我们来看一个图片。
    呈现:红绿色盲检查图片。
    (学生自我检测色觉,说出上面数字或图案。)
    引入课题: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和规律。
    材料2:
    教师:伴性遗传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它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请同学们看下面两个问题,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1)血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伴x隐性遗传病。某夫妻表现型正常,但妻子的父亲是血友病患者,请从优生优育的角度,给出他们生儿子还是生女儿的建议。
    (2)芦花鸡是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其羽毛性状为芦花(B)对非芦花(b)是显性的,请设计一个育种方案,使人们可以根据羽毛的特征在早期就可以区分雌雄个体,达到多养母鸡的目的。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作出合理建议。
    教师总结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问题:
    (1)材料1中该教师用何种导入方式导入新课?请围绕该材料内容,分析该教师具体做法的设计意图。
    (2)材料2中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是生物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请简单谈谈其设计意图。
  • 4. 以下为某教师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蛋白质”一节中的教学片段。首先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1)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的蛛丝中含有“蛛丝蛋白”,使得它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2)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问题:
    (1)本材料中的这位教师采用了哪种导入方式?并写出其他几种导入技能。
    (2)简述导入技能的目的和作用,并概括导入技能的原则与要点。
  • 5. 材料:

    问题:
    (1)简要分析评价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2)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教师设计了不同的问题。简要分析提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6. 材料:

    问题:
    (1)根据材料内容,设计“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方案并说明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及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该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 7. 材料:下面为某教师针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一节而设计的教学片段,据此回答问题。




    问题:
    (1)简要分析该教师的教学特色。
    (2)该堂课的结课过程并没有体现出来,请简述在实际教学中结课时应注意的要点。
  • 8. 材料:某教师在教学中绘制了如下概念图:


    问题:
    (1)材料利用了概念图教学,简要说明概念图的绘制规范。
    (2)概念图在教学中有哪些应用?
  • 9. 材料:一、教学内容:免疫调节。
    二、教学过程:
    1.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片,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2.分析教材中的曲线。
    提出问题:(1)HIV攻击T细胞,它主要破坏的是人体的第几道防线?(2)描述HIV浓度随着时间是怎样变化的?(3)一年后,HIV浓度大量降低,说明第三道防线具有什么作用?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出问题:参与体液免疫的“作战”细胞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4.构建体液免疫的概念图。
    提出问题:(1)哪种细胞能产生抗体?(2)浆细胞是由什么细胞分化而来的?(3)哪些细胞或物质具有识别作用?(4)抗原进入人体后,经过什么途径最终被抗体消灭?
    5.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种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
    问题:
    (1)上述内容是某位高中生物教师在教授“免疫调节”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其显著特点是什么?试结合教学过程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结合以上教学内容,说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10. 材料:以下是某教师关于“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把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准备各种糖(少量)不得少于五种,鼓励种类越多越好,意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并查阅资料了解糖的知识,为课堂上能轻松地突破难点作好铺垫,同时也为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糖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阅读教材“细胞中的糖类”的内容,并归纳整理知识结构。通过谈话、自学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了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准备的各种糖进行归类,并能说出每种糖在生物体细胞中的作用。对完成得快而且好的小组,教师给全组同学在发展性评价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个性化评价栏中记录为A一次。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积极完成任务。
    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使用了哪种教学策略?运用这种教学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2)在教授材料中的内容时,除该教师采取的策略之外,还可采用哪些教学策略?举出两种

  • 11. 材料: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可拆卸的DNA模型教具,把模型建构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
    (1)初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教师通过三维动画展示DNA分子的结构层次.图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要点。
    (2)通过组装DNA模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桌面的DNA模型的小零件,猜测一下每一个零件分别代表什么结构。
    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DNA分子结构模式图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师要求学生用桌面的DNA模型的小零件组装成脱氧核苷酸,组装好后,互相检查组装出来的模型最多共有多少种脱氧核苷酸。
    学生相互检查,相互交流、纠正后得出“共有4种脱氧核苷酸”的结论。
    教师再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各组把每个成员做的“核苷酸”连接成DNA。通过教师的提醒,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更正,进而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3)通过观察、比较各组所做的DNA模型,总结DNA分子的共同性与特异性以及碱基数量关系。
    问题:
    (1)该教学设计需要老师很强的课堂组织技能,课堂组织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模型作为直观教具的具体作用。
  • 12. 材料:“胚胎工程——胚胎分割”的教学片段:
    师:荷斯坦奶牛是世界上产奶最高的奶牛品种之一,某良种公司为了节省购买种畜的费用,只引进了一对纯种荷斯坦奶牛作种牛,公司技术人员一方面想要保持品种的优良,另一方面又想加快繁殖速度。于是技术人员采用了胚胎分割移植的技术进行育种。若你是该公司的技术人员,如何来解决育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每4位同学组成一个技术小组,分工合作,通过阅读书本和搜索互联网上的资料来了解胚胎分割技术,并共同来解决有关问题。(PPT展示问题)
    师:首先确定关键词,从搜索出的信息中筛选出最符合要求的,同时注意保存有用的网页。(PPT展示几个著名的搜索引擎)
    师:哪个小组能简单介绍一下胚胎分割技术具体是怎样一项技术?
    问题:
    (1)上述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媒体资源,媒体资源有何优点?
    (2)上述材料体现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请简单谈谈合作学习的含义。
  • 13. 材料:“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1)初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DNA分子的结构层次,图解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要点。
    (2)通过组装DNA模型,理解DNA分子结构特点。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些DNA模型的小零件,猜测一下每个零件分别代表什么结构。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自行组装,互相检查组装出来的模型最多有多少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从而得出“共有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结论。
    教师再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各组把每个成员做的“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成DNA。
    学生边讨论边组装,气氛非常热烈,并且很快发现了问题。如是否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脱氧核糖和磷酸如何交替连接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基本都能通过小组的协商来解决。各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DNA模型,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纠正错误,进而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3)通过观察、比较各组所做的DNA模型,总结DNA分子的共同性与特异性以及碱基数量关系。
    (4)习题巩固。
    问题:
    (1)分析本节课有哪些成功之处。
    (2)请画出DNA双螺旋结构平面示意图,并说明DNA结构的特点。
  • 14.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在细胞呼吸部分复习呼吸方式的判断时,与学生一起构建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时两者比例关系的数学模型。
    生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假设两者氧化分解葡萄糖为Mmo1,释放的总能量为QkJ,则有:


    问题:
    (1)除材料中的数学模型外,模型的种类有很多,请列举生物课程中的模型分类,并举例说明模型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2)模型是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直观教具的一种,请列举其他种类的直观教具,并简单谈谈每种直观教具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15. 材料: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为的是我们下节课带着问题来更好地学习“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节内容。课前老师已布置给同学,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研究,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还有一起讨论一下各小组的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交流,复习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教师捎带将原生质的概念和质壁分离所发生的现象进行描述。)
    一、分析学生的实验方案
    教师:现在让我们将各小组针对不同问题的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1):我们的问题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是水分子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还是溶液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
    学生(小组2):我们想知道不同浓度的溶液对质壁分离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
    学生(小组3):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物质溶液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
    教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说明大家在课前的预习是有效的,但有些小组的实验设计还是有点小问题,刚才别的小组都帮你们纠正了,等会儿做实验时还要注意。
    教师:(简要说明实验关键步骤)好!现在开始按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二、学生独立实验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在各组之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三、实验结果汇报和交流
    教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何。
    学生(小组1):我们的实验结果是,随着质壁分离的进行,液泡中的色素溶液颜色越来越深,说明细胞液的浓度在增大,这一结果说明可能是水分子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流动。
    学生(小组2):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随着细胞外液浓度的增大,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就越来越明显,说明水分子进出细胞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我们在实验中还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当细胞外液浓度大到一定程度时,质壁分离就不能复原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做出解释。
    学生(小组3):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用较高浓度(30%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时质壁分离现象明显,换成清水作为细胞外液环境后,质壁分离才能复原;而用KCl或尿素溶液作为细胞外液环境时,质壁分离发生后就会自动复原。表明:水分子能够进出细胞,K+等可以进入细胞,蔗糖分子则不能进入细胞。如果蔗糖分子进入细胞,则不能发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四、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1.水分子进出细胞与膜两侧浓度差有关,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
    2.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随意进出细胞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说明细胞膜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3.结论: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细胞膜两侧溶液浓度决定水分子运动方向。因此,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教学设计思路,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使用了哪种教学策略?此教学策略的特征有哪些?
    (2)试评析上述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