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65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题(一)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2021年教师资格证《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卷5

    A装置①是洗气装置,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B实验室用装置②制取氨气

    C装置③可用于制备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其颜色

    D装置④中x若为四氯化碳,该装置可用于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 2. 关于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

    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

    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

    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

  • 3. 建立氧化学说揭开了燃烧现象本质的化学家是(  )。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门捷列夫

    D舍勒

  • 4. 某化学教科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通过“活动探究”“资料”等栏目及图片学习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想,驱动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探究的任务和意义。这种设计主要运用了(  )。 

    A认识结构教学理论

    B多元智能理论

    C最优教学理论

    D先行组织者理论

  • 5. 下列选项中,能成为教材具体呈现方式的是(  )。

    A纸质学习材料

    B视听学习材料

    C电子学习材料

    D以上三者都是

  • 6. 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 7. 化学教材中纸笔测验的新变化不包括(  )。

    A重视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B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C关心科技发展和科技有关的问题

    D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

  • 8.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

    A谈话法

    B演示法

    C讨论法

    D讲授法

  • 9. 化学科学实验与化学教学实验的区别是(  )。

    A内容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方法不同

    D要求不同

  • 10. 下列属于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的是(  )。

    A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B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C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D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 11.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解质的导电性和金属晶体的导电性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含氟牙膏”“富硒营养品”等,这里的碘、钙、氟、硒指的是分子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

    D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时,通常加入氯化钠等强电解质

  • 12. 化学教学研究的起点环节是(  )。

    A选定课题

    B查阅文献

    C研究设计

    D收集资料

  • 13. 下列有关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教科书内容是教学内容组织和选取的重要参考

    B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必须与教科书保持一致

    C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D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 14. 用阳极X和阴极Y电解2的水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再加入W,能使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下列选项中符合题意的是(  )。

    AA

    BB

    CC

    DD

  • 15. 在某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开始充入2 mol A和2 mol B,并达到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再充入2 mol A,平衡正移,A的转化率增大

    B升高温度,C的体积分数增大

    C充入惰性气体增大压强,化学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的体积分数减小

    D再充入1 mol C,C的物质的量浓度将增大

  • 16.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

    A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Cl2

    B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2

    C若甲为SO2,则丁可能是NaOH溶液

    D若甲为AlCl3溶液,则丁可能是NaOH溶液

  • 17. H2S为二元弱酸,20℃时,向0.100mol/L的Na2S溶液中缓慢通入HCl气体(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及H2S的挥发)。下列指定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通人HCl气体之前:c(S2-)>c(HS-)>c(OH-)>c(H+)

    BpH=7的溶液中:C(Cl-)>c(HS-)+2c(H2S)

    Cc(HS-)=c(S2-)的碱性溶液中:c(Cl-)+c(HS-)>0.100mol/L+c(H2S)

    Dc(Cl-)=0.100mol/L的溶液中:c(OH-)-c(H+)=C(H2S)一C(S2-)

  • 18. 升高温度可增加反应速率的原因是(  )。

    A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B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C增加了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频率

    D改变了化学反应的能量

  • 19. 相对分子质量为128的有机物A完全燃烧只生成CO2和H2O,若A含一个六碳环且可与NaHCO2溶液反应,则环上一氯代物的种类为(  )。

    A2

    B3

    C4

    D5

  • 20. 醌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有抑菌、杀菌作用,可由酚类物质制备。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Ⅰ、Ⅱ均为氧化反应

    B对苯醌、萘醌均属于芳香化合物

    C苯酚与萘酚含有相同官能团,但不互为同系物

    D 

  • 1.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新课改提出每一个学生都要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并且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意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重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问题:
    (1)从实验方面着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最佳方式,应用时需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探究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片面认识?
  • 2.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提出.为化学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化学教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2)谈谈化学教学研究的意义。
  • 1.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2021年教师资格证《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名师预测试卷2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2021年教师资格证《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名师预测试卷2
    答题情况如下:选择A的占24%,选择B的占4%,选择C的占20%,选择D的占52%。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________。

    (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 1. 以下材料为某教师对“乙烯的结构”知识的教学过程片断: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画出乙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提出问题】若将乙烷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强热发生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试写出这两种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其中一种气体是氢气。
    【学生活动】学生不难写出另一种气体的化学式是C2H4
    【提出问题】C2H4是什么?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师生互动】首先,从分子组成上看,该气体分子(C2H4)与乙烷具有相同的碳原子,但少两个氢原子。随即展示乙烷的球棍模型。拿掉两个“氢原子”,问:剩余的两个键怎么办?追问:那么原来的碳氢键的角度会变化吗?接着,辅以Flash动画演示乙烷的立体模型转变为乙烯的平面模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乙烯的结构特征。反问:C2H4分子与乙烷分子的几何构型一样吗?两个碳原子间共用的电子对数目相同吗?碳碳键间键长、牢固程度相同吗?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自主讨论。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老师在教授本节课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2)材料中的教学过程符合化学新课程倡导的哪些学习特征?
  • 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标准: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1》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化学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片段节选:
    请分析下列3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可以看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我们再看以下反应:

    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物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钠与氯气的反应属于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又如.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属于非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从它们的原子结构来看,氢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也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向)电子的过程。
    要求:
    (1)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2)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板书。